粽子和端午节的起源确实远在屈原以前。只是越往后知道其形成原因的先民早已不在,人们也无法理解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于是依据各自想象,对其进行新的解说,若是这些解说附会上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或是戏剧性的情节,更易吸引人们注意,从而口耳相传。
除刑徒外,另一大类便是“居赀赎债”者,赵背户村墓志葬瓦的墓主们便属于这种情况。“赀”是秦国的一种财产刑,对普通秦民来说,这自然不是小数目,如果家贫无力支付,则需要以服劳役的方式抵偿,这就是“居赀”,又名“居赀赎债”。
要说哪部古籍中的句子被“误解”最深,当然非《论语》莫属。《论语》中收录了许多名句,在几千年来学者们不断演绎的过程中,许多句子或被断章取义,或被以偏概全,已经脱离了本来的面目。如果孔子本人来到现代,面对这些句子也要“相见不相识”。
在中国历代的古墓中,虽然存在着很多机关,但受到冶炼等技术的限制,古人的工艺水平难以达到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水平,更多的还是物理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