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灯彩艺术。
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增强与物质水平的提高,元宵节逐渐走出了精神彼岸,走向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
宋代元宵夜的大街小巷,实在是一个热闹狂欢的好去处。
明代上元节,从宫廷到民间,精彩纷呈的活动充盈在广阔的天地间,四处飘荡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元宵灯会和与之相关的灯谜、灯联共同编织出一个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元宵胜景。
既能继承传统,同时又创造新传统,从1964年首届迎春灯会以来,自贡灯会就在不断进化,至今已走过61年。
以上海“豫园灯会”为代表的元宵节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让人们沉浸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社火,这个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来节日狂欢的词语,在21世纪伴着“非遗”保护的步伐,日渐焕发新生。
狮舞龙腾闹元宵,火树银花盼丰年。
提起元宵节,吃汤圆是自宋代以后风靡大江南北的民俗,此后南北方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汤圆做法。
舞台上演元宵故事,书中人度元宵时节,而我们则在文字中感受元宵喜乐。
今天秧歌在陕北地区广受欢迎,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离不开1943年的“新秧歌运动”。
元宵佳节的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发展、于创新中丰富,优秀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进一步绽放出了夺目的时代光彩。
唐代上元节看灯场景演绎。上元当夜,城中取消宵禁,准许夜行,士农工商不论阶级,纷纷走上街头,华服出行,赏灯畅游,在灯火通明中尽情嬉笑娱乐,贪得一日之欢。
唐朝人过上元节场景演绎。观灯后登门拜访故人宅邸,似乎是常见之事
唐代元宵节场景演绎。“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玉人”,是陈子昂形容上元节美人的诗句。唐代大都市百姓过元宵,第一要务就是盛装出游,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玩乐
唐代元宵节场景演绎。唐代上元节流行的美食,有油、丝笼、火蛾儿等油炸面点,玉粱糕等糕点还食“膏糜”,即肉粥
明代“摸门钉”习俗场景演绎。明清元宵节,女子们要赶往城门“摸门钉”,以求祈福与生子。此风俗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民国,北京地区尤盛
唐代元宵节赏灯场景演绎。这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均可夜游赏灯
宋代元宵女子出门前梳妆场景演绎,元宵节当夜,东京女子打扮一新出门游玩,是夜因满月当空妇人多穿白衣,呼朋引伴地踏月光而行。同时,也佩戴闹蛾、玉梅等白绢布做的花草头饰
古时元宵猜灯谜的场景演绎。灯谜这一娱乐活动在宋代后完全成熟,到明代已经成为元宵节庆典不可或缺的环节
宋代元宵节,百姓观看打铁花场景演绎。始于北宋的打铁花,将高温的铁水抛酒至空中,绽放出大片大片绚烂的花雨,创造了不亚于烟花的壮丽景象
宋代元宵节女子佩戴灯球(左 )效果展示图。女子作为头饰的灯球并不用烛火点亮,它只有枣核般大小,以玻璃制作而成,再配以珍珠、翡翠等饰品。在元宵夜四面灯火的情境中,灯球的玻璃通过反射灯光与月光,显得灿烂夺目
宋代元宵“买市”场景演绎,一名官吏正在给小贩发钱。上元灯节,宋代有“买市”的习俗,即官府给百姓发钱,尤其发给节日期间辛苦劳动的买卖人
宋代元宵节男子头饰效果展示图。在北宋东京,男人们将白纸剪成飞蛾,用长竹梗相连接,而后插在从卒头上,后来,惨绿少年们瞧着好看,也纷纷戴在冠帽或头巾上
宋代上元节场景演绎,表现民众观看表演的场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元宵时,御街上游人聚集,街边两廊下有表演奇能异术的,有表演歌舞百戏的,一片连着一片,乐声喧天,声闻十余里
宋代元宵节情侣约会场景演绎。在宋代,元宵节也是促成男女恋爱的节日。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提到,元宵节时,“那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男女肩并肩,手挽手,毫无避讳,仅端门一处“少也是有五千来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