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灯会,“点亮”文旅经济
以上海“豫园灯会”为代表的元宵节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让人们沉浸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2/11/20250211030602-987d4b70-a765-4528-9fb1-f5e21c82400a.png
元宵去哪儿?山海奇豫记

豫园灯会,“点亮”文旅经济

皙扬      2025-02-11     

 

2022 年上海豫园民俗灯会,象征着虎年的 硕大老虎占据了人群中心。豫园创自明代嘉靖 年间,到清代被交由城隍庙管辖。在晚清时,豫 园灯会已颇有规模,相承至今

“万户千家今夜好,张灯结彩闹元宵。”一个“闹”字,生动展现了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节日之一的独特魅力。以上海“豫园灯会”为代表的元宵节文化旅游活动,就吸引了众多游客,让人们沉浸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豫园故事

在各地“闹元宵”活动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豫园灯会是其中传承最久、知名度最广、最受欢迎的新春游园赏灯盛会之一。而说到“豫园灯会”,自然不得不先提到“豫园”。豫园肇始,源于明代。当时的上海,只是南直隶松江府下区区一县,却已经是座“游贾之仰给于邑中,无虑数十万人”的商业城市。街道上商肆林立,市场内百货毕集,时人比之为“市货盈衢,纷华满目的苏州”,将上海称作“小苏州”。就连明代《松江府志》也说:“诸州外县多朴质、附郭多繁华,吾松则反是”,实际上也说明当时上海县的经济地位已超越府城所在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经济繁荣也改变了当地世风。以进士论,有明一代上海县进士数约150人,其数可观。可吴履震在《五茸志逸》中的评价却是:“士大夫仕归,一味美宫室,广田地,蓄金银,豢妻妾,宠嬖幸,多僮仆,受投靠,负税粮,结官税,穷宴馈而已。”

潘允端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此人乃是父子进士,其父潘恩为嘉靖二年(1523)进士,他自己则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两人一度同朝为官,引来朝议纷纷,所谓“潘恩溺爱,允端奔竟”,结果潘恩为了儿子的前途,只好因此致仕。而到十多年后的万历三年(1575),已经官至四川右布政使的潘允端从任上退归故里后,就把自己在建的私家园林,以“取悦老亲意也”称为“豫园”了。可见,这座园林正是主人用来侍奉父母、读书觞咏、“送流景”“乐余年”的修身养性之所在。

其实早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允端参加会试后,就开始在住宅西侧的“旧有蔬圃数畦”,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开始构筑园林。只不过之后“屡作屡止,垂二十年,未有成绩”,一直等到他辞官隐退之后,才“一意充拓” “地加辟者十五,池加凿者十七” “而园渐称胜区矣”。园中林壑佳胜,楼阁富丽,以曲折幽深见长,为江南名园之一。现今的大假山、“玉玲珑”、荷花池等仍是建园时的原物。大假山是潘允端邀请当时造园名家张南阳所建。假山高四丈,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路盘旋曲折,藏而不露,登高远眺,浦江风帆尽收眼底,使人尘障为之一空。这座假山全用浙江武康黄石垒成,实为江南罕见。“玉玲珑”是品位最高的镇园之宝,有漏、皱、瘦、透之美,被称为“石品之甲”,相传为隋唐旧物,几经转手落入潘家之手,方移至豫园。

豫园灯会现场。20 世纪 80 年代后,沉寂许 久的豫园重新办起了灯会,并在 1995 年开启了 一年一度的“豫园新春元宵灯会”,2010 年又定 名“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

遗憾的是,一如归有光所言,“吾吴中,无百年之家久矣”。这座潘允端耗费巨资,“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 “经营数稔,家业为虚”而成的豫园,在明末清初之后,就因为潘氏挥霍无度,家业渐衰,而改属他人,园亭渐渐残毁不堪,终成菜圃。到乾隆年间,上海县城内的富商士绅集资买下渐荒的豫园,在其旧址上扩大面积,重新叠山理水,修葺一新,并将其委托城隍庙代管,因城隍庙内已有一座“东园”,而豫园的位置偏西,遂被称为“西园”。这就是《嘉庆上海县志》所说的:“豫园在恩第西,潘允端构以娱亲,今为城隍庙西园。”新中国成立前,包括豫园在内的老城厢北部设为“邑庙区”,以及目下上海人口语里仍将“豫园”统称“城隍庙”,盖皆由此而来。

摇身一变为城隍庙庙园后,豫园从私家园林变成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曾经捐资的士商及其所代表的各商业公所有时将西园用作宴请宾客、商议事务的场所。1879年5月,美国前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访问上海时,“分巡苏松太仓兵备道兼管水利”(俗称“上海道台”)刘瑞芬举行欢迎仪式和设宴款待的地点就在庙园。

至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宗教节日的时候,豫园还会向老百姓开放,“园之公处,任人游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里写过,“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足见元宵张灯、观灯习俗由来已久。同江南其他一些地方类似,过去正月十五及其前后三天,在上海亦称“灯节”“上灯节”,最为突出的活动便是赛灯看灯。旧时习俗正月十三夜上灯,至十八晚结束。各家商店门口张灯结彩,挂着走马灯、荷花灯、鲤鱼灯……各种各样的彩灯,争奇斗艳。

大约在晚清时期,豫园灯会已有相当规模。清人葛其龙在竹枝词形容当时的场景:“雕栏画槛影层层,儿女争看走马灯。闻说庙院花样好,金钱买得价倍增。满天璀璨散流星,禁弛金吾玉漏停。坠翠遗珠浑不觉,踏歌齐上水心亭。”

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韬晚年寓居上海十余年,他在《瀛壖杂志》里也记载,“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每于朔望拔关纵人游览……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据他说,当时上海还有一种“惟沪邑有之”的花灯,“剪纸镂花为七宝盖,中空可点烛。” “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数十金不惜。”当时人们对元宵灯会的重视程度以此也就可想而知了。

进入民国时期,上海豫园(城隍庙)元宵观灯盛况仍在。“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说的就是在花团锦簇的彩灯映照之下,九曲桥上人挤人、人推人、人看人的热闹景象。每到元宵时节,很多摊贩和商铺都会挂出兔子灯销售,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家灯彩店生意特别红火,他的主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江南灯王”的灯彩艺术家何克明。何克明以制作仙鹤灯、凤凰灯、孔雀灯闻名,独创立体动物灯彩,形成独特的江南灯彩流派。据说,此般胜景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寇入侵、上海沦陷之后才不见了踪影,成了上海豫园旧日繁华的绝响。

2016 年,上海豫园中心广场变身为“花果山”,豫园灯会主题灯组应当年为猴年的背景,设计了这 一“美猴王”的形象

创新民俗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沉寂许久的豫园,又在元宵节热闹了起来。古时的各种蜡烛灯,已为电灯所代替。九曲桥两边桥栏上竖起杆子拉上电线,电线下缀着一盏盏大电灯泡,就成了新的豫园元宵灯会。虽然今天看起来有些简陋,但仍旧令喜欢“轧闹猛(凑热闹)”的上海人蜂拥而至,前来观灯,一夜入园达五万人次,有亲历者如是回忆:“新北门、老北门一带的人民路,以及丽水路和旧校场路上,处处是家长牵着孩子,孩子拖着兔子灯的观灯人群。第二天捡到元宵夜被踩掉的鞋就有几箩筐。”

从此,直到1992年,豫园一共举办了八届元宵灯会。1995年,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一年一度 “豫园新春元宵灯会”举办历程,延续至今。2010年,正式定名后的“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园灯会中的灯彩作品多以生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主题,这些元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中唱主角的,就有生肖灯。第一届豫园灯会正值猪年。主办方在豫园中心广场弄了一只大白猪,身上有大红披肩。前来观灯的市民一边看着这只大白猪,一边拉着自制的兔子灯,喜气洋洋。后来的生肖灯,不但有了“金牛闹春”“巨龙腾飞”“马到成功”“金鸡报春”“金猪拱门”等主题,更是加上了丰富的声光电效果。如2018年(狗年)元宵,豫园中心广场布置了一只硕大的金狗,有三层楼高,重达一吨。这只狗由5个工人耗时一个半月制作而成,焊点有1.5万个之多。金狗会定时发出“汪汪汪”的叫声,寓意着人旺财旺家国旺。伴随着它的叫声,一朵硕大的牡丹花徐徐绽放,寓意着富贵吉祥。

旧时上海在举行办元宵灯会时,还经常将彩灯与音乐、舞蹈、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组成大型游乐节目,比如“灯舞”“台阁”等,浓重地渲染了元宵节热闹、喜庆的气氛。今日的豫园元宵灯会,则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段,使豫园成为“灯的海洋”,彩灯的装扮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精致,豫园内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挂着民间扎灯艺人制作的各式灯彩,有鲤鱼灯、金蟾灯、月兔灯、双龙抢珠灯、八仙过海灯等,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豫园灯会期间,除中心广场的主题生肖灯组外,就属九曲桥荷花池区域的灯组最为引人瞩目。九曲桥桥栏上搭起了彩门,挂上一串串红灯笼。走在桥上,但见彩灯闪烁,绚丽多变,光华熠熠,晶莹剔透。湖面上亮着红艳的荷花灯,喷泉抛射出炫亮的水柱。而在2018年元宵灯会的荷花池九曲桥上,九曲十八弯就布置了九个龙柱造型拱门,形象展现了“龙的传人”,也使得九曲桥湖心亭的夜景美如仙境。

其实,九曲桥本就是豫园内的著名景点。这是因为,“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祥如意之意,故有九曲桥之名。春节期间走一走九曲桥寓意走过九曲十八弯,送走曲折和困难,带来顺利和平安。加上绚丽彩灯的装扮,观灯游客自然蜂拥而至。说起来,豫园景观以精制见长,这座九曲桥并不长(不到20米),平日里就算是慢悠悠地散步,从头走到尾也用不了一分钟,元宵灯会期间却因桥上游人如织而变得寸步难行,桥上的每个拐角处,都有工作人员高举着电喇叭疏导人流。2005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因60万人挤看豫园灯会,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记者当时在改成单行道的九曲桥上花了足足12分钟才从一头挤到另一头,令人瞠目结舌。

每逢春节,“白相城隍庙”就成了上海人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白相”就是“游玩”的意思,而城隍庙也因此成为沪上年味最浓的地方之一。看灯则是上海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活动,豫园每至元宵笙歌灯彩,一派欢乐景象。就连豫园周边的大小店铺、住户都张挂起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的彩灯,其中有用玻璃或明角等材料制成的元宝、聚宝盆、顺风船、荷花、蝙蝠、蝴蝶、金蟾、刘海戏金蟾等彩灯,用凌绢或纸等材料制作的走马灯、兔子、螃蟹、鲤鱼、蚌壳、绣球、风车等彩灯。无怪乎有人感慨:“南京路、外滩的灯再亮也取代不了城隍庙(豫园)的元宵灯会。”

文旅之光

如今,年复一年的豫园新春元宵灯会仍保持着相当高的人气。2016年,为期31天的灯会,累计客流396万人次;2017年,为期31天的灯会,累计客流450万人次;2018年,为期33天的灯会,累计客流561万人次。至于2023年和2024年两届豫园灯会也均吸引了超过400万人次参与。豫园灯会业已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新春佳节人流最大的地方之一。身着精致汉服、手提精美花灯,也成为年轻人新年期间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但豫园灯会的主办者并未因此停步,而是不断进行着创新探索。2023年豫园灯会主题为“山海奇豫记”,仙雾缥缈之间,展现了《山海经》中耳熟能详的瑞兽,美轮美奂的非遗艺术灯彩营造出浓浓年味。迎客的四大门头灯组选取《山海经》中掌管季节的四神——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玄冥,对应“翠点春妍”“夏荷卷雨”“红枫涵碧”“晴雪和煦”四种独具特色的豫园节令景致。登上九曲桥,如同踏入一个浪漫而旖旎的上古奇幻世界,应龙盘踞在湖面之上,灵瑞白鹿乍现,驺吾垂钓,当康突进,文鳐夜飞,陆吾摆尾……2024年龙年的豫园灯会则续写“山海奇豫记”,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四大祈福净化之门引领神龙现身,五大主题场景打造深海与河图之象,绚丽呈现生肖“龙”这一神奇物种与浩瀚海洋动植物王国和谐相处的奇境。在九曲桥中心湖面上,英姿飒爽的龙马公子带领鱼龙们出水飞天,水花飞溅成满天繁星,汇成星辰大海。九曲桥尾端,银光闪烁的灵龙,时而盘旋于云海之巅,时而破空而来……

豫园“九曲桥”夜景。每当元宵灯会时,九曲桥就化身为人潮涌动的喧嚣场,有时从桥的一端走到 另一端足需十多分钟

与此同时,豫园灯会的吸引力已超出上海市域范围。一方面,在2024年豫园民俗艺术灯会的游客中,来自外埠的比例已超过60%,这些游客大都来自上海周边的苏州、杭州、南京等地。另一方面,作为上海群众大型文化活动的“招牌”,豫园元宵灯会本身也走出了上海。2004年春节,在长江三角洲北缘的如东(属南通市)县举办了如东首届新春豫园灯会。“家门口的豫园灯会”以“龙腾扶海,奇豫如东”为主题,以文化典籍《山海经》为设计蓝本,共搭建25组灯组,布置1500多个氛围灯。金龙灯、赤龙灯、苍龙灯等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龙灯,让前来观灯的如东民众不时发出感叹。灯光彩影中,再现了《山海经》中令人神往的神仙瑞兽,交织出美轮美奂的绝美场景。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上海豫园元宵灯会成功“出海”。第29届豫园灯会于法国当地时间12月15日傍晚,在巴黎风情园内点亮60架大型灯组与2000余盏华灯,与上海一起迎接新春。就连上海豫园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九曲桥和湖心亭,也被巧妙地“搬”到了巴黎。“九曲胜景”灯组光影交错,用现代材质营造的湖心亭矗立在灯组之间,朵朵荷花在光影变幻中徐徐盛开……这场在欧亚大陆彼端举办的豫园灯会的主题“山海有灵”,以2024年的生肖“龙”和《山海经》中各种充满神秘感和想象力的“神兽”为主角,将中国传统灯彩制作技艺与现代新媒体灯光技术结合,让当地的赏灯游园者仿佛置身于神秘奇幻的上古东方神话世界。灯会现场还设置了一块5米高3米宽的巨屏,先进的裸眼3D技术呈现熠熠生辉的“山海有灵”之景,画面中,随着古书《山海经》书页缓缓展开,鲲鹏展翅、飞龙腾云等奇幻之境逐一呈现,四海八荒、万物有灵。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中国历史建筑氛围,让当地游客啧啧称奇,成为最热门的打卡胜地。

火热元宵

实际上,人头攒动的上海豫园新春元宵灯会只是一个缩影。多少年来,时代在不断地更替,但中国人热热闹闹逛元宵的文化习俗却亘古不变。如今的元宵节,各种活动可谓丰富多彩。2024年元宵节期间,在上海,除了声名在外的豫园灯会,“珠光龙影华灯鱼舞”新春巨幅诗画意境非遗艺术灯景也在东方明珠城市广场精彩呈现。灯景长22米,高近8米,以中国传统非遗灯彩工艺展现东方古韵之美。上海植物园也开展了“赏盆景 猜灯谜”活动,通过灯谜和盆景传递非遗文化和植物知识。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举办了“海市蜃龙烟花秀”,其中就结合了“非遗”打铁花、飞天凤凰、水幕光影秀等环节 。

而在北京,灯市口大街、灯市口北巷点亮了元宵花灯,灯笼、灯谜条、流光溢彩的创意树挂、形态各异的小祥龙,将两侧行道树装点得格外喜庆,再现了历史记载中“彩灯齐明”的灯市景象。另外,市公园管理中心重点推荐了 20 项元宵主题游园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到公园赏春花、猜灯谜、做花灯、观皮影、画糖画……颐和园、北海、香山等古典园林在德和园、永安寺、致远斋等古色古香的标志性景区带来热闹的文化体验活动。而丰台区的青龙湖公园新春游园会、南宫灯市,通州区的“龙年新春 享趣通州”新春游园会、新春盛世来宋庄——新春灯会,昌平区的2024草莓园龙腾盛世花灯庙会、十三陵神路景区新春游园会,密云区的“长城脚下逛庙会”系列活动,延庆区的第二届北京世园花灯艺术节等多项活动,也都持续举办至元宵节期间。

湖北省博物馆的“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活动上,市民们正在体验编钟演奏

实际上,元宵佳节期间,这样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遍布神州大地,是民众文旅消费的首选。2024年元宵节期间,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元宵节去哪”热度涨幅高达300%。同程旅行平台上“元宵节”的相关搜索量周环比增长也超过300%,其中尤以逛庙会、赏花灯、夜游及演出等相关主题的搜索热度较高。另一个网络平台美团上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以来,含“元宵”“灯会”等关键词的景点门票订单量增长260%。而同样根据同程旅行平台的数据,除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大型灯会外地游客比例均在40%以上,其中,广州越秀公园灯会的外地游客比例也超过50%。

元宵节的文旅经济盛况,最终也体现在人流量上。“行通济”(游玩祈福)是广东佛山人一年一度的传统元宵民俗活动,如今其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2024年正月十五前后三天,线下共有市民游客过百万人次参加活动,线上共有超2亿次点击关注。而在福建福州,元宵节当天,三坊七巷、上下杭、闽江之心、烟台山等热门景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其中,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上下杭举行,广东潮汕英歌舞、长乐古闽祈福习俗等非遗展演吸引市民游客围观打卡,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百万。

可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已然成为当代中国人元宵节期间文旅消费的首选。它们不仅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都在这里体验到了传统中华民俗文化带来的喜悦与欢乐。

(参考文献:吴仲庆《传承民俗文化的豫园灯会》;卓韦《老城隍庙闹元宵》;叶世涛《沪上明珠──上海老城隍庙今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