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生 2025-02-11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内容。千百年来,人们都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舞龙是我国各地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但在不同 的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各地区舞龙各有特色
2024年2月24日,正值元宵节。晚8时,武汉市汉阳区水墨甲秀小区里华灯璀璨、锣鼓喧天。龙阳新村社区高龙队的队员们舞起高龙,给市民拜年。队员们或头顶肩扛,或口衔齿托,表演叩龙、举龙、抖龙等高难度动作,重达30千克的高龙随着锣鼓声上下翻飞。围观接福群众越聚越多,天气虽然寒冷,现场气氛却热闹非凡。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部分地区。1999年12月,“武汉高龙之舞”代表团受邀参加中华舞龙大赛,喜获“国安杯”和“山花奖”头名,喜得“双冠龙”美誉,高龙一时繁盛。
高龙赐福
千百年来,人们都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翦凶除恶,降妖辟邪;又能兴云作雨,保佑五谷丰登,人间太平。舞龙习俗的由来,在《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1月上《寻龙记》里有过详细介绍。舞龙是我国各地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但不同地方各有特点。汉阳高龙据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当时中原大旱,自恃“真龙天子”的李世民上书玉皇大帝求雨,玉帝遂要求龙王按照“城内(下)三寸,城外四寸”降雨,而龙王却故意让雨反着下,令城内洪水泛滥。玉帝龙颜大怒,下令魏征在云梦泽斩杀龙王。龙王得相士指点求情李世民,李世民便宣召魏征进宫伴驾弈棋,帮助龙王逃过午时之劫。弈棋之时,魏征忽然伏桌而睡,仍在梦中将其斩为十三段,人们遂将龙头举起以谢浩荡皇恩。后李世民遂下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龙王。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陈日红在《荆风楚韵:湖北民间手工艺研究》一书中认为,从较清晰的扎龙和舞龙者的传承谱系来看,高龙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
汉阳高龙由龙头、龙身、龙尾3部分组成。高龙的龙头呈“乙”字形,高4—5米,重量有20千克、30千克、50千克不等。因龙头较高,且艺人手撑龙头竖式舞动,令人仰视而观,敬畏虔诚之情油然而生,故谓之“高龙”。高龙共13节,在龙头、龙颈、龙身以及龙尾的每个圆形截面上,都贴有一个用纸剪刻成的蓝色八卦图和红绿色太极图。关于高龙上的八卦太极图,相传魏征出身道家,于是他梦中斩杀龙王后,便在每节龙身上画上八卦图。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部分地区。汉阳高龙由龙头、龙 身、龙尾 3 部分组成。因龙头较高,且艺人手撑龙头竖式舞动,令人仰视而观,故谓之“高龙”
作为节庆民俗活动的物质载体,被高高举着的“龙”是最关键的道具。在民间,人们都是以身边常见材料,发挥聪明才智来制作。因受岁时节令和传统习俗所限,高龙一般只能在春节后十二至十五才能为外人所观,一待祭祀开光完成相关活动后则须被焚升天,所以旧时高龙每年存世时间很短。作为一种手工技艺,高龙扎制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师徒间传承,并无文字、画谱记载,其尺寸样式多存于艺人心脑之中。清末民初以来,高龙扎制技艺经汉阳江堤乡和永丰乡周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等数代民间纸扎艺人的传承。
高龙龙头跟人们常见的龙头截然不同,其顶端呈圆凸状,且与中间“折线”部分合在一起,形成龙头的上下颌,将彩色龙珠置于上下颌中形成一个让人叫绝的龙嘴。据艺人讲,这是一种似鲤似龙的造型,其来源还有一些说法。俗曰“虎行风,龙行雨”,由于高龙的流行地域主要在汉阳江堤乡鲤鱼洲和永丰乡龙阳湖一带,此地水域宽广,人们世代以养鱼、打鱼为生,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将常见鱼头造型用于扎龙,也不足为怪。
按旧俗,人们在扎制和玩舞高龙过程中须有相关祭祀仪式,如在起扎开光(现身)和焚烧抢福(升天)时都要举行庄严隆重的仪式。每年正月初三开始扎制高龙,正月十一晚举行开光仪式,为高龙点睛﹑贴鳞片,是谓“请龙”。人们设案上香,摆放供品,由位尊年长者主持祭祀仪式,众人许愿祈福。当地人认为不开光就不能“出龙”,且高龙一经开光,即被赋予神性,从而布施甘露﹑泽福人间。在正月十五灯节之夜,闹完元宵尽兴后的人们仍在湖边举行“升天”仪式,主祭一番吟诵后将其点火焚化,民众皆合掌叩首,祈求神龙赐福。高龙升天之时,也是民众“抢福”之时,心怀虔诚的人们皆不畏烈焰,兴致勃勃地争先入火海“抢福”。抢福也是有讲究的,如能抢到龙珠,寓意财源广进;若能分享龙须,则寓意福高寿长;若能抢到彩珠,则官运亨通,即使只拿到一片鳞甲也会给抢福者带来惊喜。
每年从正月十二到十五,都是高龙回归民间、与民同乐的日子。在大鼓﹑筛锣、大钹、大锣、马锣、镲钹﹑大镲及唢呐、笙等吹打乐的伴奏下,锣鼓鞭炮齐鸣,高龙仗势而立。传统的高龙舞法,只限于走动、跑动,被称为“起灯”“游灯”“看灯”。掌龙头者扛首而动,众灯节绕龙首边跑边吼,以壮龙威。龙首高昂,灯节环立,龙尾摇曳摆动。旧时高龙为“燃烛龙”,其空心体内燃置蜡烛;现在则安装电灯,使其通体透亮,增强了观赏性。
高龙的表演集中体现在舞龙头,技法有叩、扫、举、抖、顶、托、衔等多种。因为高龙是竖式玩法,其现代舞法程式亦与其他龙灯形式不大一样,是力与巧的结合。其中“口衔齿托”难度系数最高,“汉阳高龙”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光明正因这招绝活成为当地闻名的“驭龙高手”。“舞龙人先要扛起几十斤重的龙头,抬头仰视天空,用口齿衔住龙头下方的竹篙,双膝跪地挪动前行,坚持数分钟不倒。”李光明介绍,这不光靠蛮力,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还要辨别风向,避免龙头晃动或倾倒。
2017 年 2 月 11 日,广东丰顺县表演的埔寨火龙。舞龙人在七彩光焰中娴熟地“驭龙”,火龙在火海 中翻腾飞舞,气势磅礴,场面蔚为壮观
“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
与汉阳高龙一样,每逢元宵佳节,有“中国火龙之乡”之称的广东梅州丰顺县埔寨镇的人们都要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俗称“烧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24 年 2 月 23 日晚,贵州省台江县的苗 族“舞龙嘘花”活动。场面惊险、火爆,堪称“勇 敢者的游戏”
作为重头戏的“烧火龙”分“出龙”“烧龙”和“回龙”三个步骤。“金龙”由几十位赤膊壮汉手擎出洞,在“金龙”不停上下舞动的同时,火也会跟着引线蔓延,逐节点燃龙身上的烟花,“金龙”瞬间变为银花飞溅、火花四射的“火龙”。舞龙人在七彩光焰中娴熟地“驭龙”,火龙在火海中翻腾飞舞,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动作,气势磅礴,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周边的群众不仅不会躲避四溅的火星,还要争先上前沾沾“龙气”。
时而火光四溅动作惊险,时而招式丰富气势恢宏,舞“火龙”呈现的就是“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的壮观场面。而贵州台江县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更惊险、火爆,堪称“勇敢者的游戏”。
贵州台江苗族将汉族的舞龙文化经过改造,成为现在仍然还在流传的舞龙嘘花习俗。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台江市民群众就准备着手编扎龙灯。龙灯分“草龙”“亮龙”和“硬龙”三种。草龙,当地俗称草靶龙,用稻草编制而成;亮龙,俗称节节龙,用彩绘布编制而成;硬龙,用篾条扎制而成。当地一直保持完整的古规仪式,每年出龙(初五、初七、初九都可以)都要举行庄严的开光,进行三拜,即一拜祭水井(或河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拜祭庙宇,祈求吉祥幸福;三拜宫署衙门,祈求官与民同乐,天下太平。三拜后龙就进村入户拜年,拜年活动时间长,可达十日之久,拜年活动行将结束。
在元宵节当夜,四方村寨的龙云集台拱镇(即台江县城),有的商家还会专门在大门用嘘花迎接龙的到来(接龙),接的龙越多越吉利、接的龙越多新的一年里越是鸿运当头。之后才进行舞龙嘘花,并将活动推向高潮。“嘘花”,即舞龙者赤膊接受火药嘘花筒的洗礼。嘘花筒由整节楠竹或棕树挖空内心制成筒,在楠竹节或棕树空心内填满配好的自制火药以及铜砂、钢砂、打火石和玻璃碎末儿,以适当的力度压紧,最后用干黄泥巴封口夯实制成。花筒嘘放时能喷出数米高的开花火焰,对空燃放如火树银花,形成一片强烈的火海,舞龙者则英勇无畏地在火海中跳跃奔腾,全力拼搏、奋勇前进,整个场面惊险、刺激。
“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
因循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舞龙也各具特色。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舞龙就有高龙、火龙、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等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
广东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源自荷花化龙传说,由清代道光年间庙会中的化龙灯演变而来,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长兴百叶龙构思奇巧,表演时,荷花在瞬间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蛟龙嬉戏等动作和情节,编排为优美的舞蹈,展现江南水乡的意境。起源于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的荷塘纱龙突出特点是以特制的轻纱作龙衣,用金钱片式的红、黄绸布贴作龙鳞,龙体内装上有防风防滴装置的蜡烛。在夜间点燃时,整条龙通明透亮,舞起来金光闪耀,宛如滚动的彩虹。
浙江奉化布龙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部分动作已被用作国家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湖南芷江孽龙是我国“龙”系列中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舞动时以“凶、猛、顽、趣”为特点的奇妙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是芷江至今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直溪巨龙是常州金坛直溪镇巨村一带流传的一种龙舞,始于明代,又因龙身长而巨大,故称为巨龙。其表演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转换巧妙,衔接紧凑。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直溪镇巨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出龙仪式,如今,巨村舞龙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火花龙”等表演,当铁水四溅如流星般冲向高空,巨龙穿行其间,火花喷射,蔚为壮观。
在邯郸曲周,舞龙表演也是元宵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项娱乐项目。曲周龙灯靠手工精心制作而成,以竹为骨,整个龙身用绳索串联上百个竹圈而成,每间隔两米,下设一把手,少则七把,多则九把;龙鳞用窗户纸染就而成。整个龙体造型特点是:巨口张、目生光、角尖厉、须飘扬、身婉长,尾刚劲、千鳞万甲,神采飞扬,威武壮观。曲周龙灯由火龙和水龙之分,火龙以红色为主色调,水龙以蓝色为主色调。1982年,曲周龙灯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代表。
此外,浦江板凳龙、汕尾滚地金龙、铜梁龙舞、泸州雨坛彩龙、易县摆字龙灯、金州龙舞、兰溪断头龙、大田板灯龙、汝城香火龙、上海松江的舞草龙、江苏溧水的骆山大龙、湖南平江的九龙舞、中山醉龙、乔林烟花火龙、黄龙溪火灯龙舞、浦东绕龙灯、浙江泰顺的碇步龙、开化香火草龙、坎门花龙等都各有特点。
《信西古乐图》里的舞狮图,12 世纪,日,信西入道。信西古乐图中有自唐朝、东南亚、东北亚等传入的各种舞乐百戏及乐器图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长龙”翻腾,“雄狮”跃动,在各地闹元宵习俗中,与舞龙相对应的,还有舞狮。狮子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的动物,被视为安详、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狮子并非中国本土动物,因此中原地区的狮子是由外国进贡而来的。汉武帝凿空西域后,狮子才开始传入中国。在当时的记载中,被记作“师子”。《汉书》记载:“自是(指开通西域)之后……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后汉书》又分别提到东汉章和元年(87)“月氏国献师子”;章和二年,“安息国献师子”;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献师子”以及阳嘉二年(133)“疏勒国献师子”。而舞狮活动,最迟在魏晋时期也已经出现。《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过“象人”,孟康解释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孟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学者,他说汉代的象人就像“今天戏乐鱼虾和狮子的人”,说明三国时期,就已经有戏狮子的表演了。
狮子传入中国后,其本身威武的形象极具权势象征,成了祥兽最佳的摹本。随着汉代以来印度佛教的传入,更把狮子神化起来。佛经故事中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狮子凌驾于百兽之上,具有辟邪护法的作用。在佛教节日的佛像游行中,有人会扮成狮子给佛像开道。北魏时期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洛阳长秋寺,“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从“吞刀吐火”“彩幢上索”等可以推断,这恐怕便是后来舞狮的雏形。
到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对隋朝九部乐进行了调整,增加成“十部乐”。其中最有名的“五方狮子”又称《太平乐》。“五方狮子”的表演,气势雄壮,绚丽非凡。白居易在《西凉伎》一诗中详细描写了舞狮的场面:“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这首诗不但证明了唐代有人演狮子舞,而且还生动地描绘出刻木做的狮子头和丝绸做的狮子尾,金眼银齿和抖身摆动双耳的动作。
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宋代,宫廷舞蹈开始式微,民间成为狮舞的生存土壤和表演舞台。每逢元宵佳节或新张庆典、迎春赛会,民间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浙江灯节时说,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记载了广州元宵节的狮舞盛况:“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清代,广东民间习武群体纷纷成立狮会,以寓武于狮的方式延续尚武传统,促成了狮舞与武术的进一步融合。广府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凡有祠堂,必有舞狮少年。在关于黄飞鸿的系列电影中可以一窥当时岭南醒狮的状况。
“北狮之宗”
中国舞狮大致以长江为界,分为南狮、北狮。狮分南北的时间点有不同说法:有称约在宋朝,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南狮、北狮之分;也有称大概是从明末清初开始,“舞狮”逐渐演化出南北两个流派。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2021 年元宵节,北京市丰台区南宫村,村民正在表演舞狮。中国舞狮分南狮、北狮。北狮重模仿, 表演力求惟妙惟肖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时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北狮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较为接近杂耍。动作方面,北狮舞动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一般雌雄成对出现,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大狮,大狮弄小狮,尽显天伦之乐。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美誉,发源于河北徐水县(今徐水区)北里村,主要分布于徐水北里、六各庄、谢坊营等十地。徐水舞狮文武兼备,通过威武的外形、逼真的表演,展现北方人民勇敢、粗犷、豪放的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徐水舞狮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
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等高难度技巧。
“独占鳌头”
南狮主要流传在东南沿海一带,以两广、福建为主,也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南狮最初叫瑞狮,后来又称醒狮,造型较北狮简洁很多,布衣竹骨,不求形似,着重写意,而且南方醒狮全部都是雄狮,只是分了文狮和武狮,并以太狮、少狮序长幼。与北狮在造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南方醒狮头上有一个独角,类似麒麟头上的独角,称为“鳌头”,由头顶长出,向前弯曲,寓意“独占鳌头”。传统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异。南狮除外形不同外,性格尚有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在表演上,醒狮的舞动造型很多,诸如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在醒狮的各种表演方式中,以“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有“反清复明”之意,现在一般是取其好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谐音“生财”,把生菜及利是(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前舞上数回,犹豫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谓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谓之遍地生财)。
2024 年 2 月 14 日,在“ 龙 腾 狮 跃 ”贺 新 春·全国龙狮网络大联动(深圳福永分会场)暨 福永街道第 31 届元宵龙狮会上的舞狮表演。南 狮布衣竹骨,不求形似,着重写意
人间巧艺夺天工
狮舞龙腾闹元宵,火树银花盼丰年。放烟火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民间习俗,欢快祥和热闹的春节以年三十千家万户团圆饭开场,往往以元宵灯会和绚烂烟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如同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宋代,火药的配方不再是秘密,一方面火药在征战中不断扩散,于元代传往西亚北非及欧洲,一方面火药作成的各种玩具——烟火也成为民间的小商品。例如,北宋汴梁李外宁、南宋杭州陈太保和夏岛子等都是有名的烟火匠师。宋时放烟火已成为上元节的必备节目。在宋代记载中,有爆仗、五色烟火、起轮、走线、流星火爆、地老鼠、烟火屏风、成架烟火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多次提到“烟火大起”“就地放烟火”等,夹在”百戏”中以增加气氛。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上元节夜在宫中一次就要施放烟火百余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辛弃疾笔下,元宵节的夜晚,一簇簇礼花飞向空中,然后像流星雨一样散落下来。同样,元代赵孟頫也有诗赠放烟火者: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巧夺天工”一语即源于此诗。
到明代,烟火达到全盛时期。在皇宫内,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到次年正月十七日,在乾清宫丹墀内安鳌山灯、扎烟火,每天放花炮。有各种奇花、火鸠、巧线、合子、烟火、火人、火马之类。当然,各藩镇也同样争奇斗富。例如汴梁周王府过上元节时,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
由于烟火正切合灯火元宵的喜乐氛围,这种习俗便一直传承下来。夜幕降临,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各色礼花同时升空,交相辉映,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照田蚕”与“迎紫姑”
元宵佳节,人们用舞龙舞狮和放烟火等方式祈福纳祥、驱邪避疫,带来好运和吉祥,此外人们还会通过外出走动的方式,来驱除身上的晦气和疾病,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的习俗。起初参与者多为女性,后来有的男性也加入走百病行列。明朝张宿有诗云:“白绫衫照月光珠,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
在古代,女性被困居闺房,是不能随便出门游走的,而“走百病”这种习俗让女性获得一个成群结队出门游玩的机会。另外,元宵节正值春节过后,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身体也需要适当的活动来恢复活力。因此,“走百病”习俗也逐渐演变成人们锻炼身体、迎接新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元宵还有登高的习俗。隋代文人杜公瞻在给《荆楚岁时记》所作的注中引《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之后,他又说:“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石虎邺中记》为西晋末东晋初文人陆翙所撰。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西晋末东晋初,正月十五已有登高之会,但南北朝时期的正月十五虽然有许多民俗活动,但已经没有登高活动了。
《上元灯彩图》里的“走桥”。从明代起,在 元宵节晚上女子会结伴出行,在路上,凡是遇到 桥,则三五成群地走过,俗称“走桥”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的民俗活动中,有一条是“祭蚕神”。其来历按《续齐谐记》的说法,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成一次起夜时,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对他说:“这里是你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张成听信了,用白粥加上油膏,自此后果然蚕养得极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世人于是都在正月十五熬豆粥,祭祀蚕神。
祭蚕神后来又发展为“照田蚕”,江南一些地区每逢腊月二十五和正月十五,家家户户便选取麻叶浸油,然后绑在长竿之上,制作成火炬状,在夜晚遍照田间,寓意着祈求来年蚕桑丰收,五谷丰登。王鸣盛《练川杂咏》里“高点彩灯千百盏,年年此夕照田蚕”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蚕”谐音为“财”,故又可称“照田财”。
有些地区,元宵节不仅是“照”,而是直接点燃草把去“烧”。“照田蚕”时,孩子们点起旺旺的火把到田里奔跑并在田间点燃。当天大人们非但不会阻止,还会告诉孩子到自家地头田间多烧几把,火烧得越旺,庄稼的收成就越好。大家会沿着田埂将点燃的草把沿自家的田角边焚烧,称之为“汰田角”,相传能烧死虫卵,驱赶田鼠,草木成灰,也有肥田的功效。
关于这种习俗的形成,一说源于用火焚烧田间的残藁宿草,以利化草为肥和杀除害虫并提高田地翻耕效率,用火照田可以抑制虫害。中唐以后,太湖地区不断开发,火耕逐渐废除,但由于积养下来的习惯,田间放火焚烧虽在农忙项目中逐渐被抹去,却以一种节日娱乐活动的形式遗留下来,逐渐转变为一种固定的岁时民俗活动。如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且由于焚烧稻柴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个习俗现今已经不多见了。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了元宵“迎紫姑”的习俗:“其夕(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日时因穷困而死。迎紫姑首先要装扮紫姑。一是束草为人,为她穿上衫裙,并以纸制成假面。另一种是用扫帚穿衣服扮成紫姑。晚清直隶天津人樊彬所撰《燕都杂咏》云:“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紫姑装扮好后,先把厕所,猪栏等处打扫干净,再行祭祀。在老上海,元宵夜“走三桥”毕,妇女们通常先祭拜紫姑;然后,回房点燃香烛,将簸箕倒置,于有把手的一侧挂银钗,祈求紫姑时由两女子用手指稍托起簸箕,随着轻晃银钗会在洒着白粉的地面“写字”或“画图”,以“卜休咎”。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就有:“灯火煌煌卜紫姑,东西邻女学扛芦。”
《绘高宗御书范成大照田蚕行》轴(局部),清,陈士俊,纸本设 色,纵 112.7 厘米,横 28.7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幅画绘宋范 成大《照田蚕行》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的场景
闽南一带的女孩们有祀“棕蓑娘”的习俗。福建沿海一带,上元节常下雨,俗谚云“雨浇上元灯”,紫姑出门披上棕片编织的蓑衣避雨,因而称棕蓑娘。传说“棕蓑娘”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姑娘,她心灵手巧,精于女红。她绣的花能招来蜂蝶,不论什么花,只要让她见过,就能绣得栩栩如生。可是,她一生却唯独没有绣过杨梅花,因为杨梅开花是在深夜。为了绣杨梅花,她正月十五晚上爬到杨梅树上等杨梅开花,直到下半夜,因打瞌睡失足从树上跌下来摔死了。为了悼念这位巧女,每年正月十五夜晚,总有一群群少女们祭拜她。所以,与前述元宵习俗一样,不论是“迎紫姑”还是祀“棕蓑娘”,都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参考资料:多彩贵州文化云《传承400年的苗族仪规“舞龙嘘花”不只是惊险刺激》;江阴纪事《曾经的“照田财”还记得不》;刘幸《广东醒狮真功夫舞出新春精气神》;魏东月《聊聊舞狮背后的两项非遗文化》;郭正谊《烟火史话》;王丽娜主编《中华民俗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