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灯火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灯彩艺术。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2/11/20250211024953-2d22e4f6-cbe1-4d26-9b60-08ba7dcb4cab.png
从“转九曲”到“跳冒火”

追寻灯火元宵的由来

黄金生      2025-02-12     

2024 年 2 月 19 日晚,农历正月初十,“九曲黄河灯阵”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屋兰古镇启灯迎客。九曲黄河阵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 人们以这种方式寄托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开始。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灯节”。万里山河的灯火,是延绵千载的中式浪漫,映照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衍生了送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灯彩艺术。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每逢元宵节,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九曲黄河灯阵”正式点亮。整个灯阵犹如一片灯海,把节日的天空装扮得流光溢彩,来转灯阵的人们在入口处排起长达数百米队伍,纷纷前来游阵、祈福。九曲阵中灯火齐明,彩旗飘扬。人们在尽情畅玩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

“转九曲五谷丰登”

据《西宁府志》记载,七里店有一座修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三官庙,建观后即开始举办黄河灯会,以作为庙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灯会期间还要搭台唱戏。黄河灯阵的式样布置系由八卦图演绎而来,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的阵法,设计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等。灯城栽高杆16根,每杆挂高灯一盏,同时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各悬不同色彩的神幡一幅。过去,灯阵每隔一年举办一次,故民间有“三年两头”之说。自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基本上每年举办,成为当地人和外地游客每年元宵节争相打卡游玩的活动之一。

整个灯阵规模宏大,覆盖方圆九里三的地域。以户为单位按人出灯,各户按划定的区域摆灯。各家之间以松枝为标志,既增添了节日氛围,也便于识别。灯阵是一个由一根根灯柱组成的迷宫,逛灯阵时,需按正确路线行进,否则就会迷路。放眼望去,气势宏大的“九曲阵”蜿蜒曲折,亲朋好友们三五成群,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跨入阵门,在灯海中行走、拍照,在中央的“老杆”处虔诚祈愿,寓意一年通顺、四季平安。民间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的说法。

九曲黄河阵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黄河灯内走一走,好运通达天天有。”人们以这种方式寄托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今天,黄河灯会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辽宁等地。而关于九曲黄河灯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典籍中。崇祯八年(1635),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等人合著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介绍了黄河流域年节时举办灯会的习俗:“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这段记载也说明,在明代“转九曲”的风俗就已经流行了。康熙年间的进士查嗣瑮曾经在诗中描述京师元宵节热闹的看灯场面:“火树星球影万层,累成鸡卵结成冰;街南街北游难遍,不看黄河九曲灯。”

有关“九曲黄河阵”的介绍最早出现于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该书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书中包含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三姑计摆黄河阵”就是其中精彩的一段。张紫萱在其论文《河湟汉人社会文化研究——以青海乐都七里店村为例》中,对乐都“九曲黄河灯阵”曾做过田野调查。据村里老人回忆,灯会是明朝时期从陕西长安迁移至此的裴家人带过来的。据传说,灯阵是由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兄赵公明报仇,在与姜子牙对战时摆的迷魂阵而来,过去灯会图纸一直由裴家人保存,后来不知谁拿走了图纸,从此灯会图纸便成了村里的“公有物”。灯会由《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摆的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七里店民众认为三霄娘娘的九曲黄河阵能消灾解难,故兴此灯会以求康宁。自举办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经过朝代的数次更迭以及与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而延续至今,是乐都地区元宵节一道绚丽壮观的艺术风景。

青海海东乐都上万民众穿越“九曲黄河灯阵”,人们在尽情畅玩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许下 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跳冒火”

人们在元宵希望通过“九曲黄河灯会”来驱逐邪魔,防疾避疫,获得安宁健康。在传说中,人们甚至认为三霄娘娘有多种化身,在元宵之夜,她会化身月宫仙子,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青海乐都元宵节的另一个风俗中,很多学者认为其中隐藏着元宵起源的秘密,这就是“跳冒火”。元宵节当晚,当地家家户户门外都会堆放麦草,形成长长的火堆链。人们会依次跳过火堆,据说这样可以清除身上的晦气,祈求平安。

青海乐都桃红营和民和官亭地区的各族群众,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村民们白天用柴草和布头精心制作长达5米的巨型火把,傍晚时分,这些火把被点燃,由青壮男子扛在肩上,登上附近的山头。在那里,他们焚香化表,燃灯设酒,祭拜山神,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下山时,各户的火把会经过事先搭建好的“品”字形两个小彩门,汇聚后再通过大彩门进入打麦场。在这里,火把被堆放在一起,形成直径三四米、相距五六米的一二十个火堆。人们不分男女老幼,纷纷从火堆上跃过,相信这样可以驱除邪魔,消灾免祸。而在民和县古鄯镇等地,火把则相对较小。傍晚时分,家中的长者会持火把从正堂开始,依次照亮屋室的每个角落。然后,他们会点燃院中事先放置好的草堆,长者会根据火势观察来年的吉凶。之后,全家人也会按照男女长幼的顺序从火堆上跳过,以祈求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福建莆田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元宵期间的“跳火”活动,由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表达祈福驱邪、平安兴旺的愿望

与“跳冒火”类似,我国多地尤其黄河流域一带还有一种“旺火”的习俗。旺火是用黄土和成泥,用砖垒成高约1.5米、直径0.5米的圆形柱,形如“棒槌”。“棒槌”上再掏挖出几十个圆孔,“棒槌”内装炭块,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圆孔里喷出。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有的旺火外面还要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山西怀仁一带的旺火则干脆把煤炭像石头一样一层层垒起来点燃,称为“垒旺火”,本地人也叫“笼旺火”。笼火,意为用柴引火使煤炭燃烧。怀仁人不仅笼旺火,还要围绕着旺火转圈,正反各转三圈,以祈求一年平安健康、兴旺发达。

灯火,是元宵的主要节俗标志。有学者认为,元宵张灯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跳冒火”“垒旺火”等习俗亦脱胎于上古时期燔柴升烟的祭天仪式。《诗经·大雅·生民》就有“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的记载。《毛诗正义》认为这句即是描绘“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以柴燃烧来祭天,燃烧时柴烟升上天空,或表示为天帝所接受,或表示人与天帝的沟通。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的劳作形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历来是人们共同的期盼。西周时期,周天子就有在孟春元日祈谷的惯例。在当时祈祷降福的活动中,火又是十分常见的元素。人们认为红火预示着兴旺,在幻想燎烟为天所接受的基础上,又幻想在夜晚烧火照亮夜空以取悦天神,这样便产生夜晚在庭院中烧火祭天的仪式,即庭燎。如今,有些地方在元宵节仍保留了先秦烧火祭天祈年仪式的变形遗存形式,除旺火的习俗,还有放烧火。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述了江苏南通元宵节夜晚农民放烧火习俗:“月望之夜,用草把柏枝握于手中,燃其一端,旋舞不已,且高声歌唱。”所歌多为祝年之辞。湖北监利县的放烧火,是从大门烧到田野,祈年之中又夹杂辟邪之意。“至初三日,燃烛于大门,将屋檐所插松柏,合楮焚于街际,谓之烧门神纸。”正月上元夜,“各乡村,燃炬火以照田间。声彻远近,谓之赶门狗。”而每年彝族的火把节,彝族人都要燃火把奔跑于田中,表示驱除虫害,求得幸福、丰收,并在月下跳舞,与元宵节俗略同。

在古代,灯与火本就是一种事物的两种形态。因此,元宵节这一节日,以及用点灯来祈福的习俗,可能最初都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是自然崇拜和农业祭祀演化的产物。不过,元宵节的形成,还是在古代历法发展以及融合道教、佛教的思想与习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绍兴安昌古镇“天官第”供奉天官 , 每逢节日 , 人们便来这里祈求赐福

“正月为岁首”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宵故称“元夕”“元夜”。满月象征团圆、美满。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关系,每月十五必逢满月,称作“望”。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推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成为新年的第一天。后世各代尽管对历法多有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在此之前,岁首并不固定。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因此,《太初历》的颁行促使了年节习俗最终定型。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中首个月圆之日,逐渐被赋予更多特殊的意义,人们主动地在这一天开展祈福、祭祀、庆祝等活动,也使得正月十五具备了成为一个节日的可能。

既然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萌芽于上古时期燔柴升烟的祭天仪式,那又是如何向灯节演进的呢?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是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非常隆重、庄肃的一篇。“天神贵者太一”,“太一”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天神,因祭祀太一在(楚国的)东方,故称“东皇太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方士谬忌奏请祭祠太一。《史记·乐书》载: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这是一段对汉代祭祀风俗的描述,每年的正月上辛日,从黄昏开始,朝廷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并让童男童女们一起唱歌,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正月上辛日,就是每月上旬的辛日,每年都会在初一至初十之间变化,这与正月十五有着时间差,也是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也不能排除日后或者民间将其放置到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的可能。学者向柏松认为,西汉祀太一神的场所为甘泉宫,这也是先秦庭燎以庭院为祭之所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西汉祀太一神用灯火,与先秦庭燎用柴烧之火,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从柴烧之火演化为灯火,是为了方便、经久的缘故。但由于改用灯火,通宵达旦地举行祭祀,便悄然滋生了观赏、娱乐、欢庆的节日因素。而西汉祀太一已有相对稳定的日期,这是由不定期的庭燎向节日发展所迈出的一大步。

“天官赐福”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唯有元宵不止于一般的欢乐,主打一个热闹,自古就格外强调“闹”的主题。之所以如此,与道教的“三元节”有关。

“三元”的说法来源于古代道教。在道教中,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三元日和三官主三元日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晋末刘宋初的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一切众生的生死命籍和善恶簿录,都记录在三元九府,由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正月十五日为上元,由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由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由水官检勾。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迎神祭祀活动,遂演化为节日。三日的祭祀都有燃灯活动。清代顾铁卿《清嘉录》说:“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魏书·高祖纪》提到北魏孝文帝曾因太皇太后之丧而下令暂停“三元告庆之典”,可见至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庆典的节日了。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引唐人说法,认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因此在上元节要纵乐点灯,士女结伴夜游。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因为这是天官赐福之日,其时又正当年初,隆重地庆祝上元,兼有祈求全年平安、万事顺遂的意思。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弛,而上元节则经久不衰。天官大帝,道教称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是祭天官的上元节,逐渐就演变为“元宵节”,而“天官赐福”这四个字,也成了祈福消灾的吉祥语。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元宵节的观灯习俗还有佛教的影响。《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僧史略·汉法本传》的作者为宋代高僧赞宁,据其记载,东汉明帝崇仰佛教,在听闻佛法中有正月十五点花灯纪念圆寂的佛祖释迦牟尼的风俗后,就颁旨下令皇宫和寺庙在这一天夜晚点燃灯火敬佛,接着士族庶民也跟着点灯。因为点灯敬佛恰好在正月十五,于是为元宵留下张灯的习俗。

彩绘博山座朱雀连枝陶灯,汉,现藏甘肃省 博物馆

汉明帝迎立佛教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域传》,永平七年(64),东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明帝向大臣寻问所梦是怎么回事,大臣傅毅答:“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明帝听后深表崇敬,并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前往西域寻找佛教经书和教义。此后,汉明帝便在京都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欢迎摄摩腾、竺法兰等印度佛教高僧入住传佛。

在最初的记载中,明帝求佛法还并未与燃灯礼佛相联系。史籍记载中,最早燃灯礼佛的不是明帝,而在桓灵时期。隋代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在记载汉明帝迎佛教入中国并在洛阳建白马寺之后说:“孝桓帝世又以金银作佛形像。至孝灵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于雒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华燃灯。”其后的佛教史籍,如唐代僧人法琳所撰的《破邪论》等,对这一故事又增加了一段正月十五日佛、道两教于白马寺斗法等情节。

学者李传军认为,由于讲求佛法与元宵起源结合的说法最早均源于佛教人士,有存在夸大佛法影响力的意图。若缺乏其他相关证据,并不足信。但据此也不能说其后元宵节的习俗就没有受佛教影响。佛教常以灯比喻佛法,认为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就像灯火能够照亮黑夜一样。在佛教经籍中,灯常与法光、法炬同义。随着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涅槃部经典的陆续译入,涅槃部佛经所提倡的燃灯供佛的做法就开始对我国佛教信徒发生了直接影响。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就曾经在正月八日举行过燃灯法会。南朝陈后主的太子陈渊,也曾在正月十五日举行过千僧斋会。这两次活动,虽然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与西域佛教燃灯供佛的习俗还存在一定差异,但一个与燃灯供佛有关,一个在时间上又正是正月十五日,其所受佛教燃灯供佛习俗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隋炀帝曾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这首诗说明,隋朝不仅出现元宵观灯的习俗,而且,从诗作一再提到的佛教术语看,观灯习俗深受佛教影响。

“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还有两种说法和汉文帝有关,一说是汉文帝为纪念正月十五登基而定下的节日;二是汉文帝在正月十五平定诸吕,特定这天与民同乐,沿袭而成节日。其实这两种说法只要稍加核对就可发现站不住脚。汉文帝刘恒即位日期是在正月初一,而平诸吕在九月,即便汉文帝下诏与民同乐,“酺五日”,也到不了正月十五。

2023 年 12 月 7 日,位于西安城墙内西北 角的广仁寺迎来“古灯法会”,数万盏酥油灯被点 亮。广仁寺住持带领众弟子点燃数万盏酥油灯, 绕寺、转塔,为众生祈福

虽然有关元宵节的由来至今尚无定论,有些观点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忽略了元宵节之形成并非某个具体事件,而是结合了多种因素并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过程。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的习俗已经形成。南朝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赋中描绘出一幅元宵期间张灯结彩的美好景致:有油灯,有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灯月交辉,倒映水中。同样,南朝梁吴均在《咏灯》诗中也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既然是“三五夜”,同样可证明南朝梁正月望日夜有张灯的活动。

经南北朝的演变发展,到隋代元宵已演变成全民狂欢。《隋书·柳彧传》就记载了开皇三年(583)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其中讲到“燎炬照地”,是古代庭燎的传统;“人戴兽面”的记载表明有傩戏表演;“缁素不分”说明除大量普通民人外,还有和尚参加。柳彧在上书中说,现在京城百姓元宵节“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这成何体统?“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隋文帝竟然同意了。而到炀帝时期,元宵节的禁令不仅被废除而且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节。隋炀帝不仅允许元夕燃灯,还以朝廷出面,组织大规模的欢庆娱乐活动。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在东都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对此,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此处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参考资料:陈秉智、次多主编《青藏建筑与民俗》;郑传寅《中国传统节日》;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刘嘉仪《上元灯会与神都洛阳》;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李传军《论元宵观灯起源于西域佛教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