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歆 2025-04-21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ID:gjrwls),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734年10月的一天,56岁的雍正帝陷入极度的纠结之中。当时,一份由大学士等人联名上奏的奏折摆在他面前。奏折内容十分简洁:某人已被羁押两年,经调查,其罪行极为严重,理应处死。雍正帝只需轻轻勾画一笔,便可令此人命丧黄泉。然而,他握笔的手却始终无法落下。经过长时间的思虑,雍正最终作出了决定:判处斩监候,并处罚银七十万两。这实际上是在法外施恩,放了此人一命。而这位令雍正帝纠结不已的人,正是前川陕总督、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大将军岳钟琪。
岳钟琪画像。来源/《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1686年11月8日,在今甘肃省景泰县城西南约25千米处的老虎山北麓永泰堡,一位岳姓武将世家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这位婴儿据说是岳飞的后代,被取名为岳钟琪。彼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声音洪亮的婴儿,日后将成为彪炳史册的抚边名将。
岳钟琪自幼生长于行伍之家,少年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在与同伴嬉戏时,他常以石头布阵,模拟战争场景,指挥同伴进退,对违反规则者施以惩罚。他身材魁梧,体魄强健,极具威信,同伴们对他敬畏有加,皆愿听从其指挥。除了热衷于战争游戏,岳钟琪自幼熟读经史,博览群书,尤其喜爱钻研孙吴兵法,常谈剑论兵,对天文、地理、风水占卜等亦有涉猎。
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对他极为器重,倾尽心力加以培养。得益于此,岳钟琪年纪轻轻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能力。他身材高大,勇武过人,“所用二铜锤,重百余斤”。20岁时,他便被任命为候补同知,当时边疆战事不断,岳钟琪自幼酷爱军事,遂毅然请求由文职改任武职。其父岳升龙乃康熙帝的心腹爱将,曾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凭借这层关系,康熙帝钦点岳钟琪以游击衔赴军营,实授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从此,岳钟琪踏上了一段传奇的戎马征程。
《董卫国纪功图》,体现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的相关内容。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王朝建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外部诸多势力虎视眈眈,内部更是矛盾重重。在西北,沙俄支持的分裂势力暗中窥伺;在西南,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心存敌意;在草原地区,游牧部落的威胁如影随形;而在西部,多股不稳定因素暗流涌动,时刻可能引发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从康熙帝两次征讨噶尔丹,到乾隆帝指挥平定西北叛乱,历经重重艰险,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岳钟琪,作为一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杰出军事将领,生逢其时,得以在军事舞台上大展身手,成为抚边之战中的传奇人物。
岳钟琪初任军官不久,便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机遇。康熙五十五年(1716),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与沙俄勾结,企图吞并青藏地区,派遣大军从伊犁西南出发,穿越戈壁,翻越和田南面的大雪山,昼伏夜行,于次年突入藏北腾格里海,攻占布达拉宫,击杀拉藏汗。准噶尔军队占领西藏后,不仅拒绝接受清王朝的统治,还严重威胁到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安全。清政府对此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很快便组织清军对准噶尔军发起进攻。然而,第一次进军在黑河地区遭遇失败。尽管如此,岳钟琪在此次战役中的首次指挥却取得了成功。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平定理塘地区的叛乱中,他展现出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面对众多叛军,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通过杀一儆百、奖励投诚等方式,成功说服众多叛军放下武器归顺,史书记载“群蛮震慑,因抚之”,一举平定了当地叛乱,稳定了局势。
《平定准噶尔卷》。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随后,康熙帝再次组织军队讨伐准噶尔军,此次由年羹尧坐镇指挥,岳钟琪则被编入南路军,隶属于定西将军噶尔弼麾下。岳钟琪带领一支精锐先锋部队,一路披荆斩棘,迅速推进。途中,清军从反抗准噶尔的藏民口中得知,准噶尔军主力正集结于黑河(今那曲)一带,而其他地区的防守则相对空虚。为了阻挡清军入藏,准噶尔人试图煽动当地各部势力起兵作乱,并让他们扼守进藏的战略要地——三巴桥,以切断清军的进军路线。岳钟琪意识到三巴桥的重要,但由于当时距离主力部队较远,来不及请示,岳钟琪当机立断,决定先斩后奏,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迅速抢占三巴桥,等待大军到来。由于行动迅速,效果显著,他们不仅抢先占领了三巴桥,还生擒了准噶尔使者托托哩今巴等五人,诛杀随从六人。藏区的土著部落对清军的迅速到来感到震惊,纷纷放弃抵抗,选择投降,六个部落“数万户尽皆降顺”。于是,清军入藏之路畅通无阻,顺利推进。
与噶尔弼的主力部队会合后,清军又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存粮仅能维持十余日,而前方的叛军与准噶尔联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面对这一险境,岳钟琪向噶尔弼进言,力主清军必须继续快速推进,绝不能在此滞留。他分析道:西藏民众早已对准噶尔军的统治心怀不满,心向朝廷者甚众,若能将其组织起来,必能缓解进军压力;反之,若坐等后方粮草补给,叛军和准噶尔军势必趁机巩固防御,届时战局将更加不利。噶尔弼被岳钟琪的缜密分析说服,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全军继续挺进。这一决策果然奏效。清军的迅猛行动完全打乱了敌军的部署,短短数日内便歼灭叛军七千余人。更关键的是,沿途有七千多名藏族民众主动投效清军,并提供了大量粮草补给,彻底扭转了此前的后勤劣势。
《平定准噶尔方略》。来源/故宫博物院
取得初步胜利后,岳钟琪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击溃叛军主力,直下拉萨。藏王达克咱得知清军前来救援,欣喜万分,亲自率领地方政教官员出布达拉宫,在拉萨郊外迎接清军入城。在拉萨兵民的援引下,岳钟琪又派兵扼守拉萨各要冲,并在城内展开搜捕残敌。至此,拉萨叛乱得以平定,残存的准噶尔军也被彻底逐出西藏地区。
此战,清军不仅成功收复了西藏地区,还使入侵的准噶尔军损失过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平定西藏叛乱,成为岳钟琪军事生涯中的首次重大成功。由于战功卓著,康熙帝对岳钟琪予以重赏,加功十等,授左都督。此外,凭借年羹尧的推荐,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岳钟琪由副将晋升为四川提督。该职位虽受总督指挥调遣,但在品级上与总督均为从一品,可谓位高权重。同年闰六月,他又被赐予孔雀翎,率军驻扎于松潘。
古铜色地牡丹孔雀翎纹织金锦。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场胜利虽然巩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但边境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康熙六十年(1721)十月,青海索罗木地区(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爆发叛乱,郭罗克上中下三部落举兵反清。岳钟琪奉命率军征讨,面对叛军盘踞的险恶地形,岳钟琪深知强攻必然损兵折将。他再次施展"以番制番"的战术,广泛征召当地土兵分路进击。这一出其不意的策略收到奇效:叛军尚未完成备战,便遭遇清军迅猛打击,一日之内连失十九处据点,全线溃败。在清军即将发动总攻之际,叛军首领旦增率全寨老幼跪地乞降,并绑缚首犯假磕、从犯格罗等二十二名头目献降。此役岳钟琪仅用七十余日便平定叛乱,康熙帝龙颜大悦,特授骑都尉世职以示嘉奖。
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已然逼近——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西征之役即将拉开帷幕,这将是对岳钟琪军事才能的真正考验。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元年即1723年,青海局势骤变。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联合吹克诺木齐、阿尔布坦温布等台吉举兵反清,聚众十余万,屡犯西宁。叛军不仅劫持亲王察尔罕丹津,更悍然杀害朝廷钦差,震动朝野。雍正帝当即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擢岳钟琪为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统兵西征。
是年冬月,岳钟琪亲率六千精骑自松潘疾驰青海。他深知“兵贵神速”之理,大军如雷霆般横扫叛军据点。上寺东辙一役,清军势如破竹,连破三十七座堡寨,斩首数千。西宁叛军闻风丧胆,纷纷请降。至次年春,青海残匪已基本肃清。雍正二年(1724),岳钟琪因战功卓著晋奋威将军,准备进军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战前议兵时,年羹尧原拟调兵两万,待四月草青时分四路合围。岳钟琪却独具慧眼,认为青海叛军数量不下十余万,而清军兵力不及叛军的十分之一。若以如此悬殊的兵力比拼,且在地势平旷、叛军居无定所的情况下,若叛军聚集一处,与之决战尚有胜算;但若叛军分散各地,诱我军追击,则我军将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此非上策。于是建议挑选五千名精锐清军、配备一万匹战马,于二月初旬出发,可以攻其无备,事乃可成。年羹尧认为此方案可行,遂向雍正帝汇报,雍正帝批准后,岳钟琪即率部出征。这支奇兵昼夜兼程,日行数百里,屡次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叛军腹地。很快罗卜藏丹津兵败如山倒,竟在乌兰木呼尔之战中穿女装骑骆驼逃跑,青海之役就此告捷。岳钟琪以五千清兵深入有着号称数十万众的“虎狼之窟”,历时不足两月,便迫使十五个叛王投降,斩杀叛军八万余人,俘获数万男女,以及军事器械及骆驼、牛马、毡帐无数。
年羹尧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甄嬛传》
平定青海之后,岳钟琪的军事行动并未停歇。雍正元年(1723)四月十五日,岳钟琪在与年羹尧等人商议后,统兵二万自西宁分十一路进剿。叛军慑于清军兵威,大多望风归降。鉴于该部族"屡降屡叛"的特性,岳钟琪采取铁腕镇压,仅五十余日便彻底平定甘肃。至此,岳钟琪以收复西藏、平定青海甘肃的赫赫战功,为清王朝拓土二百余万平方公里。
对岳钟琪的胜利,雍正帝自然是龙心大悦,用他的话说就是:
“岳钟琪以及兵丁皆奋勇杀贼于十五日内即能将逆贼剿灭平定,殊为可嘉。”
并授其为三等公,“世袭罔替”,不久又恩赐黄带,还御笔题写五言律诗二首,又拿过金扇一柄,再题七言律诗一首。甘肃之役后,岳钟琪又兼甘肃巡抚,权柄在握。
然而,尽管岳钟琪功勋卓著,但在清王朝内部,对他始终存在一些批判之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针对他的身份。其可能是岳飞后代的血统总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尽管雍正对此事多置之不理,但时间一长,难免三人成虎。《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九就记载:
“数年以来,在朕前谗谮岳钟琪者甚多,不但谤书一箧而已。甚至有谓岳钟琪系岳飞之后,伊意欲修宋金之报复者,其荒唐悖谬。”
更棘手的是,很多反清人士也看中了岳钟琪的身份,纷纷劝他带兵反清。比如靖州秀才曾静和门人张熙就曾劝他反清,但被他骗捕后交给朝廷。
尽管岳钟琪一直努力避免重蹈年羹尧的覆辙,但命运似乎早已注定。雍正三年(1725),受年羹尧案牵连,岳钟琪被迫上缴奋威将军印绶。雍正五年(1727),寄居四川的湖广人卢宗汉散播谣言,称岳钟琪将率川陕兵造反。虽然造谣者最终被处死,雍正帝也对岳钟琪进行了安抚,但雍正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雍正六年(1728)的曾静案中,尽管岳钟琪力证自己清白,但他的仕途也基本宣告结束。
岳钟琪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雍正王朝》
而真正对他致命一击的,则是雍正八年(1730)的西征之战。
雍正七年(1729),准噶尔大军入侵科尔沁和喀尔喀草原,西北局势告急。在此背景下,岳钟琪被任命为宁远大将军,率军十六万西征。此次出征在历史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早在清军出征之前,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便已通过探子掌握了清军的动向。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又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假意投降。雍正帝误信其言,下令西征大军暂缓进军,这一决策为准噶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久,准噶尔军利用清军的松懈,以二万铁骑突袭清军西路军的后勤基地科舍图卡伦马厂大营,造成清军重大损失。岳钟琪抵达前线帅营时,已是次年二月,此次战事失利的责任显然不应由他承担。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北路军中了埋伏,四位将军临俘自尽,一位副将军、七位王公大臣在混战中阵亡。战后,北路清军六万之众仅余二千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岳钟琪的部队也因天气恶劣和叛军伏击等原因损失惨重。在北京的雍正帝得知战况后,怒批:
“岳钟琪所奏,朕详加披阅,竟无一可采。岳钟琪以轻言长驱直入说,又为贼夷盗驼马,既耻且愤。”
尽管岳钟琪后来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坚守新疆首府乌鲁木齐,驱逐了叛军势力,为此次失败的远征挽回了一定的颜面,但雍正帝对他的态度已经由失望转为厌恶。
在随后的哈密之战中,岳钟琪部下作战不力,准噶尔军再次得手。雍正帝严厉斥责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这一形势下,朝中嗅觉敏锐的朝臣纷纷发难。大学士鄂尔泰等人联名上奏,指责岳钟琪失职。他们在奏折中指责岳钟琪不仅懈怠职责,导致敌人逃脱,还虚报军情,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因此请求对岳钟琪进行严厉惩处。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此次西征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雍正帝轻信准噶尔的求和,贻误了战机,而岳钟琪不过是为其背锅之人。
岳钟琪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雍正王朝》
此外,朝中汉臣与满臣之间的斗争已十分激烈,岳钟琪虽不在朝中,却已沦为政治斗争的靶子。鄂尔泰拉拢张广泗等人,共同弹劾岳钟琪。雍正十年(1732),在群臣交攻下,岳钟琪被夺爵留职。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让鄂尔泰、张广泗等人满意。最终,在他们的持续施压下,岳钟琪被投入狱中,收押长达两年。不过好在雍正还念旧情,又考虑到其岳飞后裔的身份,最终判斩监候,罚银七十万两。监候一年时,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对岳钟琪予以大赦,允许他返回家乡。
岳钟琪就这样回到成都郊外结庐而居,或旅游,或作诗,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其间还作有《夜宿龙尾寺》:
清漏迟迟月转廊,声喧梵呗宝凝香。
只缘未断凡尘梦,犹作封侯梦一场。
然而,朝廷并未彻底遗忘岳钟琪。乾隆十三年(1748),大金川地区发生叛乱,清军出兵久攻不下,形势陷入僵局。在此关键时刻,乾隆帝想起了岳钟琪,决定重新起用他,此时,岳钟琪已经六十二岁。
铜柄铁边鞘金川土司刀。来源/故宫博物院
岳钟琪重新披挂上阵,奔赴前线。颇具戏剧性的是,岳钟琪发现统帅正是昔年构陷自己的张广泗。经过一番调查,岳钟琪发现张广泗身边的两位幕客王秋、良尔吉竟是叛军派遣的奸细。这便是清军两年来屡屡受挫、行动皆被敌人提前掌握的原因。岳钟琪立即将此事密奏乾隆。乾隆览奏后震怒,下令将张广泗逮入京候审,并改由岳钟琪接管金川军事。
而老将军岳钟琪也不负重托,迅速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为此,乾隆帝下旨褒奖岳钟琪,评价其为“三朝武臣巨擘”,加授其为太子少保,恢复三等公的爵位,并赐爵号“威信”。乾隆十四年(1749)八月,岳钟琪奉召入京陛见。十月抵京时,获赐“紫禁城骑马”殊荣。此后又屡平地方叛乱,维系边疆安定。
印版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册。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长期的戎马生涯终致他积劳成疾,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初二日,岳钟琪在资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乾隆帝闻讯后深感悲痛,称赞岳钟琪:
“宣力有年,劳绩懋著,兹以督缉匪犯,力疾亲往,奋勉可嘉”,对他“患病溘逝,深为悼惜。”
又令赐祭葬,赐谥号“襄勤”。乾隆二十年(1755),允许岳钟琪幼子岳瀞世袭一等轻车都尉。
对于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清史稿》对此有定评:
“终清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钟琪一人而已。”
[2]《清史稿》赵尔巽,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