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跟他不吃早饭有关吗?
好好吃饭,就从新一天的早晨开始吧。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4/02/20250402112825-ec24235c-0a1d-448b-a54f-0ab594e431b0.png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跟他不吃早饭有关吗?

瑶华    2025-04-02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ID:gjrwls),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不久,蔡明因常年不吃早饭导致胆摘除的新闻令很多网友深感“灵魂痛击”。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好好吃饭”已经成为一句十分真诚的关切,而在此基础上,“好好吃早饭”就是进阶版的“对自己好一点”。

来源/爱奇艺《一路繁花》

相传,历史上诸葛亮就因为长期不好好吃饭而影响了健康。尽管在民间传说里,从北方的锅盔到南方的擂茶,许多美食都和诸葛亮有着密切关系,大家早上习惯吃的包子馒头也被视为诸葛亮首创,但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北伐时“夙夜忧叹”,工作忙起来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了。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对他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医学角度看,诸葛亮生前出现的呕血、晕厥、食少等症状,都符合慢性消化疾病的表现,如消化性溃疡或胃部疾病。这些疾病与他长期处于“食少”状态、饮食习惯不规律应该有很大关系。据《晋书》记载,诸葛亮到了晚年,每天的饭量仅有三四升米。魏晋时期的一升,约合现在的0.2公升,算下来3升米0.6公升,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0.6公升大米的重量约为1.02斤,即约510克,每天只吃一点主食还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也难怪魏军统帅司马懿听闻此消息后断言:“其将死也!”而诸葛亮也果然在54岁时就逝世,虽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却也让后世深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

图/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

古人一天几顿饭?反正早饭得吃好

对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用路边摊的饼、便利店的包子对付早餐往往是常态,晚餐反而吃得分量十足,这种吃法其实并不利于健康。“早吃好,晚吃少”的养生之道,已经被古人轻松拿捏。那他们是怎么吃早餐的呢?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绘有狸猫纹样的漆盘,上面写有“君幸食”的字样,像是喵星人在提醒人们:“吃好喝好啊!”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由来已久,不过古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贯彻一日三餐制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日两餐是主流,倒是比较符合现代“8+16进食法”(将用餐固定在8小时之内)的理念。上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进食习惯旨在适应当时的生产力需要。一昼夜被分为八个时段:旦(或“明”)、大食、大采、中日、昃(zè)、小食、小采、夕。这八个时段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人们的日常活动规律而定。“大采”和“小采”是上下午的劳作时间,对应的两餐分别就是“大食”和“小食”,分别在日出之后、日中之前和日昃之后,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时间制的7至9时、15至17时。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来源/故宫博物院

从“大”和“小”能够看出,上午的一餐通常较为丰盛,下午一餐比较简单,平民一般是吃早上的剩饭,免得再次生火浪费柴草。先秦时期,早餐叫饔(yōng),又名朝食,下午餐叫飧(sūn)。《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意思就是等我先打败晋军再吃早饭。后来,“灭此朝食”就成为形容斗志坚决的成语,而不是字面上不吃早饭的意思。

《公羊传》记载:晋灵公派勇士刺杀赵盾,来到赵府,畅通无阻,没有把守;窥探室内,看到赵盾正在吃“鱼飧”。勇士曰:“嘻,子诚仁人也。吾入子之大门,则无人焉;入子之闺,则无人也;上子之堂,则无人焉;是子之易也。子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赵盾身为高官,下午餐却并未烹羊宰牛,仅吃一条鱼,确属节俭之至,令刺杀者深感为难,既不能杀国之重臣,又不能违背国君命令,只能自刎。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虽然能实现一日三餐,却不是早、午、晚三餐,而是增加一次夜餐,以饮酒作乐为主,旨在丰富夜生活。《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景公饮酒,夜,移於晏子。”晏子见国君深夜来访,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身穿礼服出迎,齐景公说:“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却遭到晏子的拒绝。齐景公很好说话,马上移驾司马穰苴家,穰苴也以为出现战乱,披甲拿戟立于门前,听说只是找他喝酒,也拒绝了。齐景公虽然很为下属的恪尽职守而满意,却没法和他们共同饮酒作乐,只好去梁丘据家。这位倒是充分起到了气氛组的作用,左手抱琴,右手拿竽,边走边唱,出门迎接,齐景公总算喝了一场痛快酒。

陶庖厨俑。来源/故宫博物院

吃粥养生,持续千年

晚上大吃大喝、早上空腹高卧的习惯,也不利于健康。那么,早上吃什么才对身体最适宜?在古人看来,最佳的养生之道莫过于吃粥。虽然根据现代营养学角度看,粥存在着升糖指数高、营养密度低的缺点,但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来下定论。在物质尚不丰富、人们摄入营养普遍不足的古代,粥具有方便烹饪、易于消化的功效,也可以在其中加入菜、果、肉等配料,为它赋予一定的食疗效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五更粥,补虚羸,暖胃益人。”

“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治脾胃虚寒泄利吐逆等症;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

早餐。曾亦嘉摄,已获授权

可见,用不同食材熬粥,对健康均有助益。

不同食材熬制的粥。摄影/pixabay,来源/图虫创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用矿石入粥似乎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因此也有人认为,“云母”是白米粥的别称。白居易早餐的粥还会根据不同季节做调整,如《春寒》中写道:“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新沐浴》中则是:“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

白居易画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有着丰富的早餐供市民选择,天不亮即可购买,而粥可以说是位列众多早点中的C位,“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此外也有类似无米之粥、用果品和药料熬制的“煎点汤茶药”等。南宋陆游不仅写下了至今备受各个品牌粥店欢迎的诗句:“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还写过“晨斋枸杞一杯羹”,比起保温杯里泡枸杞,用枸杞熬粥显得更为有效。

明代宫廷还专设“卯时膳”,用小米粥、茯苓糕调养脾胃,和现代人的养生吃法已经很接近了。到了清代,屡试不第的蒲松龄还将小米粥配清炒蔬菜视为每天早上的享受:“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皇家“打工人”早餐,不得不对付

吃粥花的时间比较长,早上着急上班怎么办?难道古人也有打卡压力?还真有。现代人的上班时间通常为8-9点,但古代官员需要在每天的卯时(早上5-7点)到官衙签到,称为“点卯”。在地方任职的话,点卯还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细嚼慢咽吃个早饭,但京官的压力就比较大了,迟到有挨罚、免职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诸葛亮那样废寝忘食的毕竟不多见,大多数官员还是采取速战速决吃早餐的办法。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写了丞相刘晏上班路上吃蒸饼的故事:

“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势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显然,在时人看来,上班路上偷偷摸摸吃饼有损形象。但好在对刘晏的仕途没有太大影响,相比之下,早他几十年的武周时代四品官员张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这位很可能早上也没来得及吃饭,想趁着时间还早,垫点吃的,却因为在马上吃蒸饼成了显眼包,导致丢了官。

有时,帝王也会为大臣解决“工作餐”,后周世宗柴荣就下过一道诏书:“文武百官,今后凡遇入阁日,宜赐廊餐。”明代也有“每日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的记载,但没有坚持太久,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因礼部上奏而叫停。

清代官员上朝时间早,凌晨便需起床,穿戴整齐奔赴紫禁城,令宫廷附近的早餐生意兴隆,和现代打工人出了地铁匆忙买点吃的奔赴工位的景象异曲同工。东华门、西华门附近都有早点摊,西华门内的隆宗门更为丰富。光绪朝的举人寿森在词中写道:

“前朝忆,忆得出隆宗。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铺猷日初红。”

“乾清门外东曰景运,西曰隆宗。隆宗门外照壁后,于黎明时,有苏拉戴红帽卖食物,为奔走小吏调饥之所,各种食物之美,至今人称道不衰,殆饥者甘食也。”

隆宗门和与之相对的景运门之间的区域,正好将皇宫分出了外朝和后宫,不用担心在这里喝杏仁茶会遇到宫里的妃嫔。尽管寿森所写的食物至今仍然是老北京备受欢迎的早餐美食,但想象一下身着朝服、颈挂朝珠的大臣们蹲坐在小凳子上,喝着炒肝、吃着烧饼夹肉的景象,还是有点滑稽。

影视剧中清朝官员吃早饭的画面。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

如果他们不上朝,在家吃的其实也差不多,据溥杰回忆,王府的早餐也是外卖食品:

“每日早餐(即早点),则是不分大人小孩,每人都有从外面买来的油炸果和马蹄烧饼各两份和一桶粥并一些咸菜。”

大臣们纷纷聚在隆宗门外吃早餐,可能也和官方提供的早餐质量不好有关,光绪进士何刚德在《春明梦录》里写道:

“余每到军机处启事,其廊下必排烧饼油扎果数盘,为备枢臣召见下时作点心也。古人宰相堂餐,断不如是之节俭。”

这些烧饼、油条看来不知道放了多久,只是摆摆样子而已。

那清宫御膳房的烹饪水平具体如何?可以通过一件看似荒谬的真事来体现。咸丰元年(1851),京城一个卖馒头的小贩王库儿偶然捡到了銮仪司校尉袁士栋的腰牌。这块腰牌是被袁士栋的同事外出采买时拿错丢失的,袁士栋发现后也没有上报,而是找理由重新做了一块。王库儿很有经济头脑,并没有将腰牌送还公家,而是抓住机遇,把馒头卖进了看似戒备森严的皇宫。他做的馒头大概口味不错,每天都售卖一空,主顾既有太监宫女,也有散朝后的大臣,甚至还有妃嫔派宫女来代购的。这样一卖两三年,从来没有遭到任何干涉。随着生意做大做强,他的哥哥也加入了卖馒头的行列,摊子甚至摆到了皇帝眼皮底下的隆宗门。如果不是宫里开展“治安大检查”,王库儿的馒头生意可能还会继续做下去,由于咸丰皇帝下令要求严查宫内人员身份,他的冒名腰牌终于败露。不过,王库儿并没有遭遇杀身之祸,仅是被杖责(一说流放)。当然,现在成为京城网红美食的“宫门口馒头”和王库儿并没有传承关系。

早餐。曾亦嘉摄,已获授权

看似简单、常常被现代人忽略的早餐,却也关系着最基本的健康。好好吃饭,就从新一天的早晨开始吧。

参考书籍:

[1] 陈虎.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制及饮食方式[J].文史知识,2020,(第9期).

[2] 张其昀.“旰食”及古两餐制疏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3] 李国荣.事故频发的清代紫禁城[J].书摘,2004,(第12期).

[4] 皇上吃什么. 李舒主编, 福桃丛书,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