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边关到历史现场 国家博物馆如何为国征史?
锦绣中华 · 代表委员谈文化

从雪域边关到历史现场 国家博物馆如何为国征史?

——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杨红林

     2025-03-1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收藏143万余件瑰宝的文化中枢,更肩负着守护民族记忆、传承文明薪火、促进文明对话的时代使命。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人文历史》记者专访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杨红林委员,聆听文物征集的动人故事。

从雪域边关到历史现场:文物征集的经纬度

据杨红林委员介绍,国家博物馆文物征集主要围绕两个重点开展:一是纵向深挖五千多年文明史,积极争取填补历史空白的最新考古成果能够及时入藏;二是横向铺展民族复兴画卷,收藏反映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代表性文物遗存和实物见证。

为了广泛寻找重要征集线索、抢救性收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杨红林所在部门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各个角落,从青藏高原到海南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北边境口岸,高峰时期平均每年行程达10万公里。2021年3月,为征集边防前线卫国戍边英雄实物资料,杨红林自告奋勇前往喀喇昆仑山边防哨所实地开展工作。“为期10天的工作,我们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达坂,在边防前线与戍边官兵吃住在一起,与他们深入交流,广泛搜集众多感人事迹和珍贵物证,特别是在海拔47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凭吊新中国成立以来牺牲的烈士时,更是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特殊党课,经受了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杨红林委员提及此事依然记忆犹新。

每一次文物征集工作背后,大多伴随着一段动人往事。杨红林为记者讲述了两件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23年10月,著名摄影师张崇岫拍摄并亲笔签名的126张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入藏国家博物馆。张崇岫于1950年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亲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拍摄了大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作战的珍贵影像。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前沿。摄/张崇岫,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国家博物馆此次收藏的摄影作品内容涵盖长津湖战役、江洞口战役、云岳山穿插、县里大作战等重要战役,杨根思、毛张苗、潘泽民等英雄人物,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 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从两侧的高地扑下公路。摄/张崇岫,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2024年。这年夏天,曾任毛泽东卫士的张景芳在国家博物馆征集人员的陪同下从沈阳来到北京,将其珍藏60年的毛泽东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64年视察湖南长沙期间,专为张景芳题写的。60年来,张景芳一直将此幅作品珍藏家中,如今为了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社会作用,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面对外国人向中国捐赠日军侵华照片的相关新闻,杨红林告诉记者,实际上,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流散着大量有关日军侵华、中国抗战的照片、相册以及电影、画报、海报等影像类资料。随着近年来各界人士的发掘,相信会有更多的此类历史资料浮出水面,这对推动我国有关的学术研究、公众教育,更好构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历史叙事都有着积极意义。他表示,国家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开展抗战题材历史影像的征藏工作,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在权威专家集体鉴定评估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同时也欢迎热心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线索。

资源重构与数字破局:博物馆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许多热门博物馆常年一票难求。杨红林谈及此事也很无奈,其实各大博物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众预约难的问题,但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还存在困难。他表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优质博物馆资源依然分布不均衡,难以充分惠及基层群众。大部分优质博物馆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尤其是偏远农村和小型城镇的博物馆数量稀少,县域博物馆总体发展相对落后,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生存环境艰难,一些地方小型博物馆门可罗雀。许多基层博物馆受限于资金、人才的匮乏,只能长期维持低水平运行状态,此外,博物馆藏品资源分布不均、馆际交流不够,导致基层博物馆难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许多文物资源被严重浪费。

在杨红林看来,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生态。在加大对基层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完善优质博物馆资源下沉机制等措施基础上,创新博物馆数字资源传播形式也可大有作为。杨红林建议,应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依托数字技术,搭建全国统一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促进不同地区基层博物馆之间的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共同做优做强。这种“云端策展”模式既可激活基层馆藏,又能实现“让文物说话”的乘数效应,使文化传播突破物理边界。

记者:詹茜卉
编辑: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