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挖掘地区文化底蕴,建设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锦绣中华 · 代表委员谈文化

持续挖掘地区文化底蕴,建设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2025-03-09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开门红。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钱的会场上,《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委员,以"山河解码者"的视角揭示了文化赋能的当代密码。

热门影视推动文旅打卡热,亟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从《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带动西安旅游热潮,到《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云南凤羽镇游客爆满,再到《狂飙》让广东江门这座“宝藏小城”被更多人知晓,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强大影响力,更凸显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带来的双赢局面。

戴斌委员表示,跟着电影去旅行是国际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曾几何时,人们因为看了电影《庐山恋》去游庐山,今天的《哪吒2》又带动了四川、重庆、天津等地旅游,戴斌委员的家乡安徽蚌埠也在宣传“这里是哪吒的故乡”,期待以电影带动旅游。正是有了热门文艺作品的契机,人们才有机会从看山看水的阶段,进入人文感知的下一阶段:“通过文化提升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厚重感,进而让旅游发展更有文化的味道。”

当然,再火的作品也有降温的一天,曾经的热门打卡地能否拥有持久的人气,需要的是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交通体系以及商业接待环境。谈到解决旅行当中比较普遍的停车难问题,戴斌委员建议,应将全国大量政府院落酌情开放为停车场。他说:“全国有2844个县级行政单位,330多个地级市……大量政府院落在节假日和双周末是空闲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如江苏扬州、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甘肃敦煌、河北邯郸都已开放停车位,游客可以将车停进去,缓解游客停车难问题,这样的好做法应该推广。”

“旅行”是交通、住宿、美食、景点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出行体验”。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的开门红背后,需要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更多的用心经营。“旅游需要网红IP,但这不是旅游的全部。我希望我们的城市多一些耐心,多些定力和从容,让一座城市真正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美好空间。”戴斌委员指出,“地方旅游决策者和推广者应充分把握当地文旅资源与热播影视之间的关联,无论是故事发源地还是取景地,都需要找到契合点。更重要的是,在影视IP带来短期热度之后,必须持续挖掘并打造该地区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工程,需要不断进行迭代和赋能。 

多了解壮丽山河背后的人文历史,建设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戴斌建议重视就近旅行。他认为旅行不只是去南极看企鹅,也可以是家门口的“诗意重构”。毕竟,人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附近。他表示,希望中国旅游建设未来能够将“诗与远方”的生活带入日常,将更多的资源向县乡镇等行政区域倾斜,配置公共服务和旅游景区,让广大人民能够就近体验“诗与远方”的美好生活。

戴斌说:“我们是否能读懂山河壮丽的中国,需要去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真正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旅游发展的初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下文旅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当人们走出家门,来到秀美河山之间,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储备,眼前看到的景象或许会完全不同。说到这里,戴斌委员拿起一本《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他说:“这本杂志有历史的厚重感,有权威性。”

从影视流量到文化留量,从机关大院到诗意空间,2025年文旅开门红揭示着产业跃迁的深层逻辑:当文化基因注入旅游的毛细血管,山河便成了可阅读、可沉浸、可续写的立体史书。

记者:詹茜卉

编辑: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