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我是来自基层文博领域的代表。”汪万福代表这样介绍自己。
汪万福与与敦煌研究相伴已有30多个年头,让他时刻心系甘肃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过去两年,他提出了19条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都得到了满意回复。其中关于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库,已经立项并实施,有力支撑了敦煌研究院建设。今年两会,汪万福重点带来了“关于加强甘肃马家窑遗址和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的建议,将社会关注的目光带到了最真实的文化遗产保护现场。这也与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正好契合。
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以此命名的马家窑文化以发达的彩陶艺术著称。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被列为2024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但目前,马家窑遗址和马家窑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汪万福说。一是遗址赋存环境存在一定破坏风险。二是保护管理设施设备亟需提升改善。三是系统性研究滞后。四是马家窑遗址当前年访客接待量不足10万人次,与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相比严重失衡,开发利用不够。
今年两会,汪万福建议中宣部、发改委、财政部、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对甘肃马家窑遗址和马家窑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给予进一步支持。具体措施有:将黄河上游洮河流域考古研究工作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对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和寺洼遗址等洮河流域史前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文物局对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和寺洼遗址等洮河流域重要史前遗址保护项目给予政策、经费倾斜支持,并在相关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审批中,加大指导、支持力度,提升遗址展示利用水平;聚焦早期国家起源、中西文明交流等课题,协调国内外考古研究机构和有关高校、相关专家,支持开展马家窑文化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对马家窑文化的深度研究。
在文物保护的“与时俱进”上,汪万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从科技人才培养角度来说,需要意识到,文物保护是一个文理兼容、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文物保护专注于考古、历史文献等方面,但从我的理解,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可以用在文物保护上。”汪万福这样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理念也在不断提升。”
事实上,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文保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石窟寺监测预警系统可实时采集莫高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等数据;完成数百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和壁画数字复原;攻克古代壁画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修复难题;借助AI技术解码壁画,供游客沉浸式体验。此次两会,除了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建议,汪万福还带来了“科技感”十足的文保行动指南,即建议利用北斗网格码为不可移动文物赋予唯一空间编码,构建全域不可移动文物“文物DNA”编码(数字身份证),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多源数据关联,整合文物、生态、遥感数据,破除“信息孤岛”。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文保工作者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应用者。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绽放光芒。
记者:刘瀛璐
编辑: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