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贡灯会到“全球灯会”
既能继承传统,同时又创造新传统,从1964年首届迎春灯会以来,自贡灯会就在不断进化,至今已走过61年。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2/11/20250211025550-4679ed77-a463-49ec-9363-34c3aeee380c.png
宝藏民俗升级到文化产业

从自贡灯会到“全球灯会”

李思达      2025-02-12     

 

2024 年 1 月 26 日晚,四川省自贡市中华彩 灯大世界的“荣耀峡谷”灯组。清代以来,自贡的 灯会活动日趋成熟。新中国成立后,自贡又开发 出了瓷器灯、药瓶灯等新产品,并积极将流行文 化融入灯会,令自贡灯会的艺术价值得到国内外 观众认可,享誉世界

作为一个行政辖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偏南的自贡市年轻得出乎人们意料。自贡建市始于1939年9月1日,彼时全面抗战爆发,沿海沦陷敌手,需要大后方四川再度以井盐济楚,为协调经济、战时军需民食以及支援抗战大业,国民政府特地将富顺县和荣县各划出一盐区合并为新城市,名字取富顺划出的盐区名“自流井”和荣县盐区名“贡井”首字,是为“自贡”。

依托盐业而建的自贡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而其好运道还不止于此。1972年,工作人员又在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找到恐龙化石,经过1979到1984 年间先后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找到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查明的共有18个属21个种,被誉为“恐龙公墓”。

既有井盐,又有恐龙化石,自贡实可谓风水宝地,后来的城市发展也似乎印证了一点。拥有诸多资源的自贡发展迅速,很快就崛起为四川经济重镇,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荣县和富顺县先后被划归自贡管辖,一举成为四川“盐都”文化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以“三绝”享誉中外。“三绝”之中,头两个正是当地大自然的馈赠,所谓“千年盐都”和“恐龙之乡”是也,而最后一个则并非可见物质,而是在城市中孕育、传承的一项宝藏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

源远流长的自贡灯会

自贡建市虽晚,可当地的灯会风俗却源远流长。民国时期赵熙编撰的《荣县志·礼俗》说:“荣县新年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合者。”又说当地灯会 “木媐絙索诸技,唐宋具详矣。”木媐大约是一种在木架子上表演的杂技,絙索是高空走绳。按此说法,当地的元宵灯会从唐宋时期便已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有张灯结彩,还有杂耍百技,极为热闹。

县志说法很可能只是故老口口相传,不过考诸其他资料,自贡灯会历史追溯到唐并非不可能。不少专家都认为自贡灯会源头便是成都元宵灯节,而成都元宵灯节在唐代已闻名天下。元代史学家费著整理蜀地旧事撰《岁华纪丽谱》,其中就说到唐代成都上元节(即元宵节)“街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极为可观,甚至衍生出方士叶法善特地施展法术让唐玄宗从长安瞬间移动到成都观灯的传说。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也常下令“放灯”,只是“率无定日”,不固定于元宵节前后。到宋太祖开宝三年(970),有司允许“上元节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成为定规,后增至五夜,到明时已增为十夜。

源头风气如此,自贡地区——当时尚为荣、富顺两县——向来盐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又与成都交流频繁,受其影响在唐代出现本地灯会,应在情理之中。只可惜年代过于久远,罕有较为确凿的文字记载,后人只能推测如是。最早可能直接涉及自贡灯会的文字始见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月,大诗人陆游受命摄荣州(今自贡市荣县)事,到任70余天后便离任,在此期间他曾写过一首《沁园春·一别秦楼》:“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细细想来,多半是当地街坊接近新春佳节之际便已开始精心准备各色灯火,营造气氛,才触发大诗人思绪写下词句,后世不少人便据此认为至迟在南宋年间荣州一地已有新春张灯、放灯等民俗。

四川自贡燊海井,灶房圆锅里正在采用低压 火花工艺制盐。燊海井产出天然气和黑卤,开凿于 1835 年,井深 1001.42 米,是世界第一口人 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

综合各种史料来看,自贡地区灯会活动大概成熟于清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成的《荣县志》明确提到自贡地区灯会:“祈禳正月人日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寓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傩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从这段记载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出清代自贡灯会丰富的民俗内涵:时间是正月人日,即初七开始,而从民俗学性质来讲,“祠庙燃火树”,具有祭祀属性,而“鸣金执梃以驱瘟疫”,似乎又带有辟邪之效能,家家户户点红灯则属于祈福;从场所来看,既有特定的祠堂庙宇,又有遍及每家每户祈福的“天灯”,更有在公众场所举行的“狮灯场市”,可见其乃是全民参与、具有多重涵义的节日庆典。

大约从晚清起,自贡灯会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并且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年自腊月三十晚“敬灶”开始,家家户户便会“点红灯”,在自家门口张灯结彩,贫家小户在门口挂红纸灯笼,少则一盏,多则三盏(三宫灯)或九盏(九连灯),中等之家便挂四方形檐灯或六方形宫灯,而富贵人家则一般挂圆形纱灯。此时,城内各处早已扎好“亭子灯”,亦称“彩亭”或“花亭”。按民国《荣县志》的记载,乃是“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一亭然(燃)四五百,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

到正月初七,自贡地区每个祠、庙都会立灯竿,举行祭祀活动,即所谓“天灯会”。彼时祠、庙内张灯结彩不说,门前还会立十来丈高灯杆一根,顶上大灯一盏,两侧用绳子斜拉至地,上挂小灯若干,即便是小庙也要挂灯左右各9盏,多者可达64盏,点灯所需菜油由善男信女捐助,少则点灯三日,多则可达一月。“天灯会”名气最大者为五皇庙的“五皇灯会”,该庙位于今自贡贡井区艾叶镇,“五皇”传说为玉皇大帝五个儿子,下凡在此劫富济贫,后世遂建五皇庙祭祀。此地位处盐场要冲,备受当地人重视,所以“五皇灯会”也成为当地灯会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当地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刻于清乾隆年间的“五皇灯会碑”一尊,可见早在清中叶自贡灯会就已兴旺发达。

越是临近元宵,自贡灯会气氛便越是高涨,此时全城张灯结彩,灯树、灯楼、灯牌、灯笼、灯轮等各种形式的彩灯无所不有,带有表演性质的龙灯、狮灯也会四处卖艺。从正月十三夜开始,当地一些大家族、行会还会组织提灯游街。各家提灯游街队伍以锣鼓开道,走在前面固定是一对大纱灯,然后是四对或五对圆灯,紧接着是竹编油纸糊的长方形灯,上面以朱红扁字标记某姓某堂,然后是“亮筒子”(一种竹制火把,可用于测试井盐天然气含量),之后又是一批锣鼓队。一波又一波的提灯游行队列在全城四处走动,锣鼓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街上四处放鞭炮、焰火,牛儿灯、高桌狮灯等名为灯实为表演杂耍的项目彻夜达旦,观灯人潮也随之涌来涌去,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其盛况“京沪所不见”,诚然不虚。

旧日小型传统工艺灯

自贡灯会如此热闹,足以让人们心生好奇。严格来说,此地名气不及成都,在记载中灯会历史也不如成都明确,为何偏是自贡灯会能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苇子灯阵、胜芳灯会、河曲河灯会、肥东洋蛇灯、南安英都拔拔灯、石城灯会、渔灯节、泮村灯会一起)?

自贡灯会能形成独特文化现象,同当地特殊的经济发展形势分不开。自古以来,自贡地区就以出产井盐而闻名,城市依托盐业而兴,其文化也带有浓厚的盐业色彩。在没有机械化生产工具的过去,盐业生产极为辛苦,相关从业者一年到头从事重体力劳作,一年唯有端午、中秋和春节“三节”方有喘息机会。尤其是春节年关,一般业者会在此时总结过去,制定来年计划,不管过去收成如何,都迫切需要在此时节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节日。故而当地灯会气氛十足,全城上下家家户户制作彩灯,参与投入热情远较他处强烈。

展示自贡盐井和厂房的灯组。自贡因盐业而繁荣,忙碌一年的制盐工人在年关能享有难得的休息时间,元宵灯会自是热闹非凡

旧时自贡地区一般人家所制作的传统工艺灯,最为精细的当数“宫灯”。顾名思义,宫灯样式来自大内,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纱绢或料丝,并在外绘制各种图案。纱绢宫灯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宋武帝时出现在元宵节中的葛丝灯笼,而料丝宫灯出现于明中叶,据郎瑛言产自云南南部,以今保山市一带最佳,具体做法是用玛瑙、紫石英等矿物捣碎高温熬煮后抽丝密织而成,即透光又防风。

在形制上,宫灯除圆形之外,常见的还有六角、八角乃至十二角,一般分为上大下小两层,颇似亭子。复杂的宫灯骨架会由近百块大小不同、上刻花纹的木块拼合而成,灯顶雕刻龙凤图案,各面绘制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戏剧故事等图画,每角悬挂各色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看上去富贵大气,因而成为大户人家灯会展示自家气派的首选。从记载来看,旧日自贡大户所制作宫灯多用竹木为架,以红色丝绸、布料、纸张为灯衣,但往往会在宫灯角上雕刻龙凤,整体镶金嵌玉,然后悬挂于厅堂、门首以彰显富足奢华。

在宫灯之外,纱灯也是自贡灯会上极为常见的灯,此种灯呈鼓球状,下有三块呈“乙”字形的楠竹篾条钉成的三脚架,挂起来时三脚分开,可悬垂于地,合起来又可手持高举,因而用途广泛。不仅每家每户多在门外悬挂,且耍龙、狮灯等杂耍时多以此灯伴舞。值得一提的是,自贡灯会上还多见方灯、六角灯及马灯三种与当地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灯。方灯和六角灯以形状得名,灯面根据经济状况有纸、绫罗绸纱、玻璃等,当时乃是自贡门首、客栈、茶馆、酒肆、商店悬挂招揽客人之灯,后来一些盐商为充阔气,也在轿子后面挂方灯。马灯则是自贡盐业运输必不可少的工具,昔日井盐陆运时以骡马为主,夜行必挂此灯,上有铁皮架,用时挂在骡马颈项之下,自贡灯会上提灯游行时便多用此灯。

自贡宫灯。宫灯这一造型源自朝廷大内,自贡的富豪们制灯更不惜工本,动辄以金银珠玉为饰。今 日的自贡宫灯更加多样,实为佳品

灯会乃是庆典节日,当地人自然也不会只摆出实用灯具,还会制作形态各异的各类彩灯,有的模仿动物,如兔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鲤鱼灯、羊灯、虎灯、龙灯、狮灯等;又有取材自植物的西瓜灯、白菜灯、荷花灯等,还有取材自事日常用品的扇灯、篮子灯、鼓灯、鹅蛋灯等;还有一些取材于宗教如莲花灯、灯轮等。只要能想到,工匠都会用竹子编成型,制成彩灯,主打一个千姿百态、喜气祥和。

在众多传统工艺灯中,能演示动态画面的走马灯无疑在当时是最为吸睛的彩灯之一。走马灯是我国传统彩灯之一,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就已出现,当时称“马骑灯”。走马灯为两层,外层为灯罩,通常为亭式,造型多为五、六、八角形,上部飞檐角上挂丝穗,下端则装饰流苏。外灯罩每面开方、圆或梅花形窗孔,上绷可透光的丝绢。而它能够“动”起来的奥秘则在于内灯,其为可围绕轴心旋转的多面体或圆形柱面灯,上绘各类人物故事或图案,在轴心处可插蜡烛,点燃后加热内灯空气,利用其与外层灯罩空气的温度差产生气流,进而推动内灯转动,产生“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的效果。原理虽不复杂,但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自贡中国彩灯博物馆内景。中国彩灯博物馆 于 1994 年向公众开放,其藏品不仅包括自贡的 各色彩灯,也涵盖苏杭、华北等地,乃至日韩、美 国、法国等外国的花灯

每当灯节之际,自贡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色彩灯,或自家展示,或提灯游行,各类传统彩灯无所不有,特别是在规模盛大的“瞒天过海”灯节中展示彩灯样式最为齐全。所谓“瞒天过海”,乃是自贡地区最具特色的灯会活动之一,红白二事均可举办。举办之际,人们会在沿街搭建木架,上方用绘有各色飞禽走兽的白布遮盖,木架之上遍布彩灯;另一种则是不盖白布,用竹或铁丝牵线挂满密密麻麻的灯彩,均取彩灯繁多,抬头只见灯不见天之意。不过也能想象到此活动耗资不菲,有记载以来,当地仅在宣统元年(1909)庆新帝登基、1916年纪念辛亥和护国元勋黄兴与蔡锷、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时举办过三次。

火树银花:旧日大型彩灯

不难看出,自贡灯会能做到红红火火,全城家家户户参与展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话说回来,组织举办内容丰富的“天灯会”、搭建“亭子灯”等大型彩灯,不像普通人家所能为,必然是有力者操作。旧时自贡灯会规模之大,大型彩灯之多,能达到县志所言的“一城数亭” “一亭然(燃)四五百”的规模,也与当地独特的经济结构有关。

众所周知,自贡地区产盐是利用天然气煮出来的井盐,利润虽丰厚,但前期投入巨大,凿井、开发天然气风险又极高,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时代全靠人工,乃是极为艰辛繁重的劳动,生产特别需要集众人之力,故而形成各大行会以及土豪大姓把持的局面。譬如盐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借用牛力驮盐、煤或汲取盐井卤水提供动力,便有以牛户组成的牛王会。又如四川传统民间组织哥老会,常常以“某某会”深入介入自贡盐业生产。从晚清开始,自贡地区便陆续出现一些背景复杂的盐业家族和资本集团,如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等“老四大家族”,四堂雇工均可达千人之多,卤井、气井多者可达100余口,少者也在数10余口。名目诸多的家族、行会平时操纵生产,一到年节,便出面组织灯会,搭建奢华的大姓彩灯。所以后人在资料中不难看到,过去自贡地区灯会以各民间行会、大姓祠庙名义主办,譬如“天灯会”便多有牛王会背景,又如遍布全城彩灯可多达数百盏的“亭子灯”,几乎全为民间行会装饰制作,他们还在灯亭上标明自己所属会名称,比如“益寿会”所制便叫作“益寿亭”,“紫同会”便有“紫同亭”,如是等等。

尽管行会、土豪大姓从事盐业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但不得不说,他们在灯会上标榜宣传,暗中争夺风头,极舍得投入,客观上也促进了旧时自贡灯会的繁荣,衍生出不少民俗。譬如典型的“亭子灯”,各行会都十分重视,往往在春节前一两月就延请木工、雕匠制作。亭子灯虽有大有小,但一般不少于三层,每层高约一丈有余,底部四周设计为“八”字庙门模样,亭子本身雕梁画栋不说,每层悬灯笼百盏,并且搭配各种彩笺书画装饰其间,诸亭争奇斗艳,让观者大饱眼福。

诸多行会为了吸引人流,往往还在灯会上安排各类杂耍,由此还让自贡灯会衍生出一些独特的名为“灯”,实为表演的特色彩灯,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龙灯、高桌狮灯和牛儿灯。

2024 年 2 月 2 日开幕的第 30 届自贡国际 恐龙灯会上,长达 202.4 米的“非遗中国龙”灯组

龙灯其实就是舞龙,只是自贡当地龙灯往往会配合彩灯,最经典大龙灯龙身共有15节,每节龙身都内点火烛,舞动时龙体灵活。表演套路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舞动时灯火连成一片,宛如灯光巨龙矫健盘旋,十分壮观。与之类似,狮灯即为舞狮,狮头一般为竹片编织而成,眼、耳、须、鼻俱全,狮身为黄布,两人扮演狮子,一人头戴“沙和尚”面具,手持鹅毛扇引导逗弄狮子,另有一人手持提灯说“四句”(当地一种吉祥话唱词)以示有灯。

同龙灯相比,狮灯的灯字似乎有点名不副实,但当地狮灯还有绝活,那便是高桌狮灯,即在层层累叠的八仙桌上舞狮,其间还会穿插一些耍飞刀等惊险动作,桌子最高可叠到15张以下。表演时,狮子在上腾挪翻滚,观者在下瞠目结舌、惊呼喝彩声如阵阵雷鸣,向来是灯会中极受欢迎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高桌狮灯一直传承到现代,2008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便将富顺县童寺高桌狮灯列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统舞龙、舞狮之外,自贡地区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舞牛,即灯会上的“牛儿灯”。显然,当地发展出“牛儿灯”多半是因为牛在盐业生产极为重要有关。牛儿灯表演一般为6至7人,两人扮演牛,一人扮演牛匠并附带说四句,其余人则负责提排灯和敲打锣鼓。牛匠主要表演牵牛、骑牛、逗牛,而舞牛两人则在锣鼓伴奏下模仿水牛吃草、喝水、戏耍等动作,牛匠故作夸装滑稽,而舞牛者则尽量演出牛儿憨态可掬之感,喜感十足。

正是在行会组织下,灯会已演变为一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节。当时间来到元宵节前后,自贡灯会便逐步进入高潮,人们聚集到此不仅可以观灯(当地称为“转灯”),还可娱乐。入夜之后,鞭炮、烟花飞舞,灯下狮、龙灯翻滚,各类表演通宵达旦,人们游玩之际,还可品尝火边子牛肉、五香豆干、冷吃兔、烧腊掌盘、担担面、抄手、凉粉等各类小吃。正月十六各处灯会步入尾声,各处祠庙还要举行“倒灯杆”仪式,此时无数小孩都会守在“天灯会”所立灯杆处,将放倒灯杆上的灯带回家挂在桃、李树上,祈求果树多结果实,方为灯会画上一个句号。

继承与创新:现代科技下的自贡灯会

1949年12月5日,自贡和平解放,千年盐都回到人民手中。

新生的人民政府接管自贡后,自贡灯会一度陷入低潮。这一方面是因为剿匪、抗美援朝、恢复生产诸多事宜纷至沓来,人们一时无暇顾及灯会,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旧时落后盐业组织方式被彻底取代,哥老会及所谓“老四大家族”要么被取缔,要么改变生产关系,旧式灯会组织逐渐销声匿迹,灯会活动也陷入停顿。

不过,像灯会这种有着厚实基础的民俗活动自有蓬勃的生命力。1963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为了让全市人民度过一个“欢乐、健康而有意义的春节”,自贡市人民政府决定在1964年举办春节灯会,自此拉开人民政府主导经营灯会的新篇章。

时隔多年,要想一下恢复旧日盛况,困难颇多。据时任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任志诚回忆,任务下达后,灯会办公室负责同志立即发现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缺乏技术力量,二又无样品,制灯无法进行。”后来他们多方想法,请来手工业管理局的龚玉林、自(流)井区竹藤社的陈富廷、川剧院的刘志和、贡井陶瓷厂的蓝荣光做技术指导,先由办公室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做了30个彩灯示范,然后交给自贡市各单位参考制作。

自贡中国彩灯博物馆里的瓷器灯。瓷器灯的发明实属意外,但谁料其名号竟一炮打响,凭借浓郁的 中国特色成为历届自贡灯会的必备之选

 

自贡药瓶彩灯。将废弃药瓶用胶制成各种造型,作为花灯的一种,如此巧思也只会诞生在自贡这样花灯艺术辉煌的地方

缺乏经验固然是一大问题,但同时也有利于创造新传统,在此次迎春灯会上诞生的瓷器灯和药瓶灯便是如此。瓷器灯发明者来自自贡市日杂公司,据说公司领导接到参展任务后一度愁眉苦脸——灯会办公室都不太明白制灯,他们搞商业的人又怎能搞得出来呢?后来领导在公司里转悠,发现公司正在按当地风俗将一堆堆瓷器捆扎成特定形状,突然灵机一动,找来一位擅长此道的老工人,选择镂花碗盏捆扎成瓷器灯具,然后在碗内装上小电灯泡,没想到成品效果极好,既有彩灯光彩夺目效果又有瓷器典雅特征,参展后瓷器还能回收出售,一举多得。于是便将瓷器灯送去参展,自此瓷器灯在自贡灯会上一炮打响,成为历届灯会保留项目。1965年和1966年,日杂公司再接再厉,又推出瓷器工艺灯“辣椒花”“太阳花”“橘花”,到1978年第四届迎春灯会时更是推出一对瓷器宫灯。1987年首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更是用1.3万件瓷器捆扎成“龙凤呈祥”,荣获特等奖,被誉为“世界一绝”。

药瓶彩灯的诞生有类与此。在首届迎春会上,自贡市卫生部门将废弃的针药瓶用环氧树脂胶粘成球形、塔形药瓶灯,虽然大小不过1米左右,但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反而别有风情。1978年,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将针药瓶粘贴成各种花形,还在其中灌注颜料水,展现出玉树琼花般的美感,由此也成为历届灯会不可或缺的展品。

其实,首届迎春灯会不仅有创新,也有着继承,首届灯会总策划正是被称为自贡“小三绝”(剪纸、扎染、龚扇)之一的剪纸艺术大师余曼白老先生,当时彩灯多为传统剪纸扎糊制作,他利用自己的技术指导制作千余花灯,其中还包括5米多高的大型彩灯。灯会于1964年2月13日至3月13日在自贡人民公园(现为自贡彩灯公园)成功展出,共有1225支彩灯参展,灯会开幕当晚还举行了焰火表演。

2015 年 2 月 17 日春节期间,自贡市民和游客观看灯会。自贡地下埋藏着极其丰富的恐龙化石,这 里的灯会往往将恐龙元素作为最大的卖点之一

就像首届迎春灯会所体现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自贡灯会科技结合传统、创新融合继承的进程愈发明显。一方面,今天的彩灯依然继承有综合剪纸、绘画、书法、刺绣等民族文化和工艺的悬挂型小型彩灯,即所谓工艺灯;同时也有体量较大的单体式工艺彩灯,即座灯,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还出现组灯,用一组大型彩灯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故事情节,常见有龙凤组灯,古典名著组灯、民间及神话传说组灯、外国题材组灯、地方特色组灯。由于组灯体量大,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因而成为现代灯会中主要灯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视为一种现代“辉丽万有”的“亭子灯”。

同过去相比,现代组灯可谓富含高科技元素,这不仅体现在彩灯大量使用新材料,更体现在彩灯制作思路上。今天的自贡彩灯不仅要求传统“形、色”,更要求能体现“光、动、声”,融五要素于一体,因为从设计之初就需要专业人员用各种工程辅助软件如CAD等绘制蓝图,并像建筑工程一般晒出分解图纸、施工图纸。嗣后,美工根据图纸制作放样,造型工(多为焊工师父)根据施工图和放样制作平面造型,用钢铁搭建起灯组基本框架。之后轮到机械师出场,他们负责安装电机,调试传动装置,让灯组动起来,等这些前期工作完成之后,才能接入电线、安装灯具,进行装潢美化,最后进行整体调试,共有14道工序之多。

2022年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的“精卫女神” 灯组,高达22米。2018年前,多数彩灯设计靠拼 凑元素,没有原创意识。随着年轻一代原画师加入 设计团队,自贡彩灯才有了如此成功的创新

虽然工序繁多,但有着高科技加持,今天的自贡灯会中灯组效果可用超凡脱俗来形容。2017年第23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展出了一组名为《多彩新丝路》的灯组。灯组用“绸带”与“高铁”表现出“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用“圆弧”与“海浪”表现“海上丝绸之路”,主体灯组用人物表现出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副灯则展现17国典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主、副灯交汇,融场景式、组团式表达手法于一体,同时配合3台2600流的激光灯投影成三维灯光秀,配合氦气球、多媒体显示屏,让人宛如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异域风光之中。不仅如此,此灯组规模之大也是历届罕见,为打造高铁奔驰的场景,制作方居然专门打造了一条长达290米的轨道,让仿真高铁在上面奔驰,整个灯组几乎占据了一个广场,最高可达34米,其规模和技术之精湛,堪称自贡灯会中涌现出的经典佳作之一。

从自贡走向世界:“全球灯会”

既能继承传统,同时又创造新传统,从1964年首届迎春灯会以来,自贡灯会就在不断进化,至今已走过61年。

回过头看,首届迎春灯会“制作上有些灯的捆扎、染色和灯光还不够完善,以及彩灯展出后的修补和防雨有待进一步解决”,可即便如此,当地人还是欣喜地看到灯会传统回归。首届迎春灯会共有41万人次“转灯”,受此激励,自贡市政府又于1965、1966连续举办了两届灯会,后由于特殊原因中断,直到1978年才召开第四届迎春灯会,随后从1984年到1986年连续举办3届迎春灯会。

前七届迎春灯会的成功举办,使得自贡灯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以确定。此后历届灯会均在春节期间举办,时间一般从农历腊月下旬开始,持续到次年正月末或二月初,活动时间30到40天不等。地点也得以确定,集中在自贡市人民公园展出——后来此公园便改名自贡彩灯公园。2007年,自贡市人民政府正式实施“南国灯城”建设,使得自贡灯会在空间上突破单一公园,扩展到全城:如今到了春节,除了自贡彩灯公园有各色彩灯布展之外,自贡市区主要街道和节点也有各式特色彩灯,充分营造出南国灯城整体喜庆气氛。

2021 年自贡灯会“生命之树”。其设计稿前 后修改了 21 次,是自贡首个采用冷色调的大型 灯组

不仅是时间空间,自贡灯会新民俗在整体理念上也随着时代而发生不同变化。从1964到1986年,近20年7届自贡灯会一般被视为迎春灯会阶段。此阶段自贡灯会还以“群众做灯,群众看灯,教育群众”为宗旨,彩灯多配合当时形势,如首届迎春灯会上的走马灯展示的便是“祖国万岁”“庆丰收”等有着强烈时代感的图文,而且随着参展方式的改变,各种彩灯带有强烈行业痕迹。

到1987年,自贡灯会理念发生重大改变,当年自贡市人民政府提出“以灯为媒,广交朋友,振兴经济,以灯为荣,振奋精神,建设自贡”的办灯宗旨,将迎春灯会改为首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以下简称“国际恐龙灯会”)。在首届国际恐龙灯会上,自贡市组织了各类商贸洽谈、交流会109个,完成交易额5.6亿元。此金额今天看来虽然不多,却标志着自贡灯会进入第二阶段,即由单纯文化娱乐型向文化经贸型转变,从单一灯会向以灯会为中心的综合社会、经济、文化项目融合发展。

自贡灯会作为中国灯会的代表,时常在国外举行特别展演。上图是 2011 年 12 月 25 日,在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亮起的自贡彩灯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自此时期开始,国际恐龙灯会也开始走向自贡之外的广大地区。1987年凉山州和西昌市当地政府邀请自贡灯会在西昌市展出,成为自贡灯会走出本地的里程碑。次年又受北京国际旅游年组委会邀请在北海景山公园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年北海龙灯会”,是为自贡灯会首次走出四川。由于外展的成功,当年10月,自贡市人民政府撤销了长期作为临时机构的灯会办公室,设置灯会管理运作常设机构——自贡灯贸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贡灯会和灯贸交易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将自贡灯会纳入官方管理范畴,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民俗活动。从结果来看,该委员会在此后近30年时间里强势整合了行政、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源,大力推进了自贡灯会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最终打造出举世闻名的“自贡灯会”品牌,可谓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随着自贡市人民政府对自贡灯会多年经营及频繁对外展出,自贡彩灯文化产业逐渐有了雏形,自贡灯会也从文化活动逐渐过渡为文化产业,即以专业的彩灯公司为重要主体,涵盖彩灯生产制作、彩灯展出及彩灯文化旅游,涵盖多个细分门类、独具地域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

正是在打造文化产业思想的指导下,自2008年起,自贡灯会又进行一次理念更新,在现代彩灯形、色、声、光、动五要素的基础上,又提出高、大、新、奇、美的目标,要求将彩灯艺术语言与现代灯光科技相结合。据此,第14届国际恐龙灯会上灯组以叙事性为主转为以视觉效果为主,贡献出不少精品,其中又以单体瓷灯《九龙鼎》、大型仿真活体恐龙灯《龙霸》为最。《九龙鼎》高18米,直径26米,使用瓷器近40万件,钢材近60吨,而《龙霸》则打造出一只高15米、长25米的仿真活体霸王龙,借助现代新型灯光效果,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成为当年灯会热门话题。

据统计,截至2017年,自贡已举办7届迎春灯会和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500多座大中城市展出,累计观灯人数超过5亿人。截止到2024年初,自贡有彩灯、仿真恐龙及关联企业1000余家,本地从业人员10万余人,占国内85%和国外92%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当地人骄傲地称为“天下第一灯”。

2024 年北京“服贸会”上的自贡彩灯展品。 近年来,自贡彩灯风格愈加时尚,吸引了众多年 轻人关注这一中国传统艺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自贡灯会也在2017年升级为“全球灯会”,推行自贡“环球灯会”行动计划。除了将原有灯会时间延长之外,还计划开展“自贡灯会双百行动”,在国外100个城市举办100场次灯会,推动灯会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以灯会为切入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华灯耀丝路”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家彩灯文化出口基地,以彩灯为桥梁,推动自贡乃至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自贡灯会必将脱胎换骨,完成从一个地方性民俗文化活动到代表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的转变,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薛红艳《中国灯具艺术研究》;自贡市灯贸管理委员会《自贡灯会志》;田阡等《中国节日志·自贡灯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