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云端天哨

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云端天哨

——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纪实

杨进 李再华 邓栋之      2024-06-28      来源:中国军号

仲夏之夜,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一场体系对抗演练悄然打响。一支雷达机动分队全副伪装穿过险峻山岭,挺进荒野无人区。

“敌”机在哪里?目标特性是什么?地导分队需要哪些信息?辗转10多个小时,带队负责人张冬深知此次体系联合训练的重要性,一直思考着如何将“天眼”与“铁拳”紧密协同起来。抵达预备阵地,他立即组织官兵预警组网,将“敌”坐标信息分发给某地导部队。

数秒后,一枚导弹从数十公里外模拟发射,穿过层层防线,精准射向靶标。“命中!命中!”结果传来,指挥室内一片沸腾。“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官兵又打了场胜仗。

飘扬的旗帜(马冰 摄)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这个站有着光荣的历史,1994年中央军委授予该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立起了精神的标高。新时代新征程,甘巴拉装备升级,任务转换,但一代代甘巴拉官兵“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变。他们景从党的号令,傲然坚守在海拔5374米的雪峰之巅,支撑空防预警一线,保障日常体系训练,托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6月下旬,“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走进“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再探他们的时代风采。

铁心向党扎根奋斗

1962年,部署江浙一带某部官兵一路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跋涉4000余公里挺进雪域边疆。1965年10月,该站组建命令下达,两年内就将雷达天线架上山顶。

上世纪70年代,甘巴拉官兵检修雷达天线

甘巴拉,海拔5374米,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酷寒,最低能达零下35℃;狂风,8至10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最难耐的是缺氧,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原反应挥之不去。

“党让守边疆,万难也不辞!”面对环境的巨大反差,一些干部战士出现思想波动,首任支部书记、指导员刘宗峰深知,这个时候更需用党的理论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白天,大家忙着建阵地、战斗值班。晚上,他就组织理论学习,干部与战士结对、党员与非党员结对、老兵与新兵结对、文化高的与文化低的结对,人人分享如何用党的理论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连队建设难题。

“扎根冰峰,最根本的还是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夏勇武回忆说,在党的理论指引下,大家明白了“守山头”的重要意义,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决心意志在生命禁区,擦亮了雪山明眸。

身在边关心向党,缺氧不能缺思想。该站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建站育人,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更要强在连上”,深入开展“学强军思想、当甘巴拉传人”实践活动,每周组织集中学习,每半月开设“5374学习课堂”,全站形成了支委带头、交流互助、学用结合的传统,探索出“学思想、谈感悟、找差距、立标准、促行动”五步法,以思想进步带动全面进步。

一颗红心永向党(马冰 摄)

雷达操纵员白涛,入伍前是地方小学老师,来到部队一心想要成为一名军官,但考试因2.1分之差遗憾落榜,失望之余打算干两年就回家。

在“5374学习课堂”,白涛学习了习主席关于奋斗观的系列重要论述,重温了前辈许正兵光荣牺牲在阵地的英雄事迹。“在甘巴拉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强军思想的指引、先进事迹的感召,让白涛立志当一名甘巴拉的好兵!他刻苦训练成为专业大拿,还发挥特长为大家授课,《铁心跟党走、岗位勇担当、热血青春让信仰之花在高原绽放》一课被空军机关评为优质视频网课,个人也被战区空军评为“优秀政治教员”。

在阵地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余红春 摄)

那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编制调整,人员分流、岗位调整的考验摆在每名官兵面前。站党支部及时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谈心交心,引导大家辨清大我与小我、奉献与获取的关系,坚定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甘巴拉精神铭刻心里,走到哪里都是甘巴拉传人。”戴云松在站里工作多年,打起背包就出发、到了新单位就展开训练。

一代代甘巴拉人,一颗红心交给党,锚定一流创佳绩,连队连续30年保持先进,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16人次受到空军以上表彰,党支部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连队2022年被评为空军首届“空天先锋”。

担当使命向战奋斗

“丁零零……”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雪山之巅,刺耳的警铃响彻云端。排长唐维荣带领人员,沿着84级战备台阶,快步冲上阵地。

在三步一喘的冰峰雪岭,甘巴拉向战奔跑的步伐从未减速。增开雷达、调整频率、定向扫描……唐维荣平稳住呼吸,下达口令指挥各席位协同操作,一张天网铺向长空,微弱光点显现荧屏。

建站近一个甲子,甘巴拉坚持“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作战”,天线一直在旋转、战备一刻不停歇,构筑起敏锐高效的防空网。

官兵正在录取目标诸元(余红春 摄)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甘巴拉,常常会听到官兵们口口相传的一个词——“甘巴拉标准”。现任站长余建钊,在义务兵期间参加空军专业比武就夺得第一,可刚接任主官时对于这个标准感触还不深。一次新兵放单考核,他看到几名新兵以大纲满分标准通过,心里格外高兴。可此时,一位老班长却站了出来,当场演示了动作流程,以远超大纲规定的标准提醒大家切忌自满,脑子里立起“甘巴拉标准”。

从这一刻起,余建钊明白了甘巴拉的标准意味着:追求卓越、不断超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甘巴拉,义务兵专业考核按军士骨干标准来掌握,军士骨干按训练尖子来要求,训练尖子必须向“一专多能”升级。

面对上级推行新的训练模式,官兵们值班依托任务练、平时组队练、晚上自主练,周考核、月比武,各个专业、所有人员都在群众性练兵热潮中。

从难从严训、瞄准实战比,不断推升部队战斗力。近几年,该站有12人次在旅比武中夺得“擂主”,连续荣获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然而,甘巴拉并不满足于平时的优秀,更渴望着重大演训任务的战绩。雷达情报分析技师唐可忘不了第一次走出雪山参加体系演习的经历。第一个演习日,雷达显示屏上各类光点交错,情况更为复杂。突入其来的电子干扰更让参演人员手忙脚乱。

甘巴拉连“生命禁区”都能征服,怎么能在打仗本领上掉链子?唐可带队研究各类目标雷情特性,主动向兄弟部队骨干请教,对照资料、调阅录像、一帧一帧对比分析,一遍一遍模拟练习,逐步找回战斗状态。接下来的演练日,他们连续准确提供雷情保障,助力任务分队获评优秀。

一次次走进新战场,更一次次打开新视野。那年,该站派出3名骨干前往东部某雷达站参加轮训,从“守望高山”到“面朝大海”,面对截然不同的战场环境,变化多样的“敌情”空情,他们直言打开眼界、收获良多。

回到单位,全站人人对照检查,反思差距,围绕“我们距离打赢还有多远?”谈认识、明目标、定措施,紧前推进“多批目标掌握方法”研究,探索出合理分工、协同密切,分清批次、突出重点等战术战法。

近年来,他们又加速融入体系训练大形势,苦练口报、心算俯仰角等基础课目能力,深研武器装备全功能运用,强训重难点内容,不断提升情报准确率,雷达组网预警能力稳步加强。

拼搏进取创新奋斗

初夏的晚上,雪山脚下的连队格外宁静,晚点名后,学习室内亮起明灯。指导员张素然走上讲台,点开一组某全军英模单位官兵战风斗雪的画面开始解说,向大家介绍外出调研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如何在新征程上创造新成绩,而不是守在功劳簿上过日子?面对成绩,甘巴拉人头脑格外清醒冷静。今年,他们就专门开展“先进学先进、典型学典型”活动,组织党员骨干到全军英模单位观摩学习,集中观看系列宣传片,结合“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引导大家跳出甘巴拉看甘巴拉,找准奋斗强军向一流的攻坚新路。

指挥班子正在研判空情(余红春 摄)

“以装备更新带动思维更新,以训练先进带动全面前进。”支部一班人给出答案,要加快从“甘愿身体吃苦”向“主动思想刻苦”转变。

一次次装备迭代,一次次战训模式升级,全站官兵换脑转型不断加速提质。

面对焕然一新的专业术语,密密麻麻的操作面板,代码编程的专业软件,让雷达操纵员郭洪波一时“傻了眼”。

“弄不透新装备,算不上合格的甘巴拉兵。”郭洪波一有时间就钻进装备琢磨,跟着工厂师傅学,记录操作要领和技巧;晚上,翻阅资料研究,默写原理、描画流程,一会儿沮丧,一会儿兴奋。为了弄懂符号代码,他专门把缩略语记在小本上,不懂的就问年轻同志,直到每个疑点都解开、每个问号都拉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烧脑、换脑”,郭洪波再次拿到值班资格,并能熟练运用和排除故障。

在向战发力中,他们又开启了“守山头”到“动起来”的转型跨越。雷达技师赵发宝第一次“出门”就遭遇了“滑铁卢”。

那天,机动分队闻令而动,比照教科书上教的展开伪装防护。然而,任务尚未结束,导演部便传来消息:“位置暴露,伪装失效。”

“不可能!”赵发宝对着打分标准反复核对,没有找到一处明显扣分项,当即提出异议。

“伪装很好,但忽视了车辙印。”导演部将无人机拍摄的侦察图片发来。只见戈壁滩上两条车轮碾翻黄土后,隐隐留下一条印痕。

大家心服口服,又举一反三深入查找演练考核中暴露的问题,邀请无人机部队对雷达阵地实施侦照,倒逼伪装防护能力不断提升。

时间就是生命,向着打赢冲锋一直在路上。晨雾中,一声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司机兼电工申董初第一个全副武装,跃入雷达天线车驾驶座位,发动引擎带头驶出营区。

抵达阵地,指挥员一声令下:“架设装备!”全体官兵平阵地、拉天线、架电台,数分钟后空中“敌”情态势尽收眼底。

“又快了一些!”看看手上钟表,申董初喘着粗气说,脸上露出笑容。他说,机动分队常年深入高海拔地区,大家在极度缺氧中拉升身体极限,高原战斗力越来越强。

机动分队铁路行军(郑磊 摄)

事实上,这些年全站官兵为了提升机动速度,也是想尽办法,一个动作经常要练上百遍,多角度架摄像机全程录像,事后集中复盘一帧一帧抠细节。“快点、再快点”成为每个人的应战姿态。

一次演习,他们以小编组挺进大漠戈壁,连续完成两个72小时作战保障和3个实弹打靶波次任务,战法训法取得了新突破。

坚韧顽强永远奋斗

光辉奋斗路,永恒甘巴拉。在雪山阵地上,有一面战斗墙,镌刻着建站以来在此服役的官兵名字;在山下站部营房,有一面戍边墙,张贴着一代代甘巴拉官兵和家人的寄语。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茬茬官兵来到甘巴拉,接力奋斗,接续奉献。

“雪山兵王”王胜全,在甘巴拉战斗了28年,先后维护了8型雷达装备,参与一系列重大演训任务。

甘巴拉雷达站原一级军士长王胜全抚摸日夜守护的雷达装备,思绪万千。(宋强军 摄)

去年底,他光荣退休,基地专门为他举办了退役仪式。就在下山前,他独自一个人走向山坡,在可以看到雪山和羊湖的地方,特意找了些石块,郑重地摆了两个字:一个“兵”字、一个“王”字。老兵面对着雪山、碧湖大声地说:“有一个姓王的兵,这里守了28年,现在他要走了,这些石头就代表他,继续在这里站岗吧!”

甘巴拉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一代代甘巴拉人魂牵梦萦。退伍老兵龙扶国,在甘巴拉当过12年炊事员,离开部队后又把儿子龙兵送到甘巴拉。

龙兵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主动学习驾驶技术,当上了司机兼电工,经常跟随任务分队驰骋雪域天路,展现出“一专多能”军士的新光彩。

虽然离开了甘巴拉,但一代代甘巴拉人在各行各业都发扬着“甘巴拉精神”,不断创造新的奋斗业绩。有的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甘巴拉的眷恋,在一个个子女的取名中,就能看出一颗“兵心”:高蕾,意为高原雷达兵,像格桑花一样绽放;朱雪菲,意为雪域高原雪花纷飞、花草芬芳;胡思雅,意为思念就像那流淌不息的雅江水……一个个美丽的、浪漫的、温暖的、充满诗意的名字,饱含着对甘巴拉的挚爱!

在甘巴拉人心里,阵地就是忠魂、战魂、兵魂所在。新兵下连、老兵退伍,成立日、授称纪念日,都会在阵地上组织庄严仪式,用心领悟16字甘巴拉精神,在穿越时空中实现精神共振同鸣。连队总结形成甘巴拉《带兵10法》《好班长10条》育人传统,以浓浓的党味战味兵味情味,将一茬茬官兵紧紧团结在一起。

雷达操纵员刘卓民入伍后,高强度工作心脏承受重负,6年后做了搭桥手术。医生叮嘱他减少剧烈运动,连队安排他在山下值班。

回到连队休养期间,他经常远眺雪山,盼望着重返阵地。他向医生咨询康复方法,加强科学锻炼,不到半年,重新登上阵地,并担负战备值班。这几年,无论是重大任务还是比武竞赛,他都冲锋在前。刘卓民骄傲地说:“甘巴拉给了我一颗铁心脏,什么困难都扛得住!”

“千里眼”守望着祖国苍穹(朱元强 摄)

一朝甘巴拉兵,一生甘巴拉人。“甘巴拉总会给予我们无穷力量。”某雷达站陈站长曾在甘巴拉任职,几年前作为骨干种子输送到兄弟单位。在这里,他发扬“甘巴拉精神”,参与并推动兵种间协同防空模式创新,被空军评为“空天先锋”。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进发。晨曦微露,金色阳光洒满雪域高原,一支机动分队从“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再度出征。为了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为了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他们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转型冲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