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2024-04-23
乡愁是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是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乡愁,指出“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亲情、乡情文学作家王学武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愈》,作为献给世界读书日的一份礼物,再次引发人们对珍视乡情亲情、重拾本源初心的思考。
《乡愈》图书封面
4月20日,以“乡心安放是疗愈,乡心安处是治愈”为主题的乡心主题感读会暨《乡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共淳安县委宣传部、中共淳安县委统战部联合主办,《乡愈》作者王学武在活动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想,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提琴家、亚洲爱乐乐团团长黄立杰,知名作家、《乔家的儿女》和《山海情》编剧杨筱燕(未夕),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知名妇科内分泌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陈蓉等来自文化界、科技界、医学界、企业界、教育界的嘉宾,分别从乡心与音乐、乡心与抒怀、乡心与影视、乡心与创业、乡心与成长等视角展开主题感读。
乡心主题感读会暨《乡愈》首发式现场
王学武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安川村,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2011年10月,他开始写亲情博文。博文大多讲的是不会讲大道理、连名字也不会写、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的父母的艰辛和向往、担当和幸福,以及不经意间对他心灵的影响。博文发表后,引起众多网友共鸣。2012年8月,王学武的母亲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他希望尽快将博文成册出版,好让不识字的母亲在不多的时日里闻到关于自己的墨香。这一心愿得到北大出版社的倾情支持,王学武的母亲最终在病床上看到了出版社赶制的带有她照片的样书,听到了出版社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姚科朗诵博文的音频。母亲去世后,王学武把样书、朗诵光盘等一起送进母亲墓中……
王学武分享他对乡情的解读
之后,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王学武编著的、由再版的“直达心底的亲情记录——《亲疼》”“亲情延伸的心灵讲述——《亲缘》”“拥享亲情的温软故事——《亲享》”三本书构成的“孝·亲三部曲”,凸显了对亲情文化的重视、对寻常生活和百姓情感的关注。不少读者反映,读了《亲疼》后,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父母的关心不够。还有的读者看了这些书,每天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有的回家看父母的次数比过去多了。亲情,成为相识和未曾相识的读者朋友的心灵之缘。
2019年12月8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王学武创作的《乡读手记》。这是一部温情文字承载温暖情怀的现代乡愁作品,作者以细腻、淡雅的笔调,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在看不见却抹不去的乡愁中展现着乡土之美,其乡土之情,实际上是每个热爱故乡的游子家国情怀的投射。《乡读手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致辞
此次推出的《乡愈》是王学武的第六部乡情、亲情作品,由“乡之旅”“亲之疼”“心之情”“淳之愈”四部分构成。“乡之旅”,表达对乡村巨变的新感怀;“亲之疼”,以原汁原味的心性表达,再催人们回归亲情本源;“心之情”,重拾本源初心,共情心性修炼;“淳之愈”,抒怀新时代乡情、乡愁对每个人的治愈。《乡愈》保持作者平淡如水的朴素表达和文字共情风格,在保留《亲疼》《亲缘》《亲享》“孝·亲三部曲”和《乡读手记》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近3年在网络新媒体发表的更具乡愁思绪沉淀、更见积极人生态度、更富治愈美感的新作。
《乡愈》首发式启动
有读者感言,北大出版社连续推出乡情、亲情系列图书,并获得较好社会反响,反映了乡情、乡愁作为中华文脉的世代传承,对乡情、乡愁的重视和表达,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不断绽放光彩。
王学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份也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亲情,而所有的友情、同学情、母校情、乡情,乃至民族情、祖国情,都是从亲情出发,或者由亲情延伸的。“亲情,无需回忆,就在你的骨髓,与生命同在。乡情是亲情的延伸,祖国情是乡情的升华。感念亲情,会让我们不忘自己从何处来。”(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文旅中国